第34章 8(6)

关灯
    约集约用地举措越来越精细;从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到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耕地保护政策越来越严格……一系列举措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减少的势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地耗)下降了40.85%,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提升了60%,全国耕地持续快速减少的态势得到初步遏制,耕地总量连续两年止减回增。

    2023上半年全国地类变化监测结果显示,耕地总量有望连续第三年保持净增加态势。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汤怀志认为,在稳住耕地总量的同时,还需要稳定的耕地格局,要确保耕地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们要认识到耕地资源区位的极端重要性,一年一熟的耕地与一年三熟的耕地是不一样的;旱能灌涝能排、农业机械能进能出的耕地,与靠天吃饭、耕牛都用不上的耕地也是不一样的。

    ”汤怀志说,提升耕地质量,必须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和管护力度,要充分发挥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的综合集成效应,大幅度提高耕地利用水平和质量、效率,确保耕地利用不断向好、向优,提高耕地产能。

    同时也要维持耕地资源生态安定格局,真正做到“数质并重、永续利用”。

     调动保护耕地积极性确保土地利用经济可行性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

    事实证明,想要端牢饭碗,就得保护好耕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提出,国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调动耕地保护责任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要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共同努力。

     对此,郧文聚认为,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设立耕地保护专项资金,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提高农产品价格保护等方式,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提高他们的种地积极性。

     “以我们在四川调研数据来看,当地农民种柑橘,每亩一年收益7000元以上,种粮仅有1000元左右。

    ”汤怀志建议,建立耕地生产粮食放弃经济作物的机会成本由政府合理分担机制,改善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提高农民承担种植成本和风险的能力。

     郧文聚表示,要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大科技人员的培养和科研力度,积极推广新的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设备,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

     “加强对农民的政策宣传和政策解读,让农民了解政策内容和政策实施情况,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汤怀志说,要加强农村社会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促进农民耕地保护的积极性。

     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耕地保护道路 汤怀志认为,耕地保护制度最大的特点是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

    其中数量是前提,质量是关键,生态是根本。

     “没有数量的质量是无法保障口粮绝对安全,没有质量的数量同样不可行。

    ”汤怀志说,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必须建立在数量、质量、生态三个基本支撑点之上,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郧文聚表示,落实好耕地保护制度,就要构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新格局,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断更新迭代、健全完善制度建设。

    “不好用、不管用、不会用、不敢用的制度,不管怎么逻辑严谨、用词考究,也终究是‘空制度’。

    ” “对在耕地保护方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失职渎职的人员,要严肃追究责任。

    ”郧文聚说,要压实耕地保护责任,从严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或改变耕地用途行为,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

     汤怀志补充说,要扎实推进耕地保护专项整治,着力纠治占而不补、补而不实、弄虚作假等问题。

    加强协作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