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海底巨量的南宋瓷器

关灯
    非常牛掰的一个。

     他在位的期间,北宋成为盛唐之后华夏的又一个盛世,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其都城开封以超过百万的人口和无比的繁华,让无数番邦的商人为之震惊,着名画作《清明上河图》正是这一盛况的描述。

     还有几件青色的瓷器也引起了少洛的注意。

    青色的花盆状瓷器上带着一层半透明的釉彩,入手滑腻。

    器底印有‘皇佑钧窑’字样的凹凸刻章,这点和前面那些定窑的白色瓷器一样,都是同一时期统一烧制的批量瓷器,上面的印章也是烧制前就在泥胚上盖好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个发现令少洛有些疑惑。

    专家介绍宋朝的瓷器特别是汝窑等,上面绝不会印字的,更不会出现印章的存在,这个发现好像是这个观点绝对的推翻。

    当然可以想象,已经成为世界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大宋王朝,在商业上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繁华的程度。

     这反映在不止各种商品的极大丰富,更催生了品牌化概念这一普遍的商业行为。

    瓷器底部的“皇佑定窑、皇佑钧窑”字样,更是说明了这两大名窑对自己品牌的标识已经是一个常态化的普遍操作了。

     当然,对史料的记载来看,宋朝对于大宗商品特别是对国外贸易的独特商品,如丝绸、瓷器的品牌保护,都建立了相应制度。

    恶意仿制、以劣抵优这些行为都会收到极为严苛的惩罚,而五大名窑的瓷器更是保护的重中之重,品牌化既是形象也是商业定位。

     钧瓷被誉为五大名窑之首,“有钧瓷一片,抵家财万贯。

    ”的名言在收藏界可是人人皆知。

    钧瓷的主要生产地在古代中原钧州(后改名为禹县、禹州,河南境内),钧窑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

     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器是华夏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

     钧窑独特的工艺为二次烧成。

    第一次称为素烧,出窑后刷上各种釉彩晾干后进行二次烧制。

    钧窑的釉彩中根据效果会添加各种如铁、铜等金属成分的玛瑙粉,烧制成功后釉色‘红、白、青、蓝、紫’各种颜色相互交融,千变万化灿若云霞,堪称世界级的艺术品之一。

     单从用价格昂贵的玛瑙研粉烧制瓷器这一点就能看出,钧瓷的成本和工艺奢华到了一个叹为观止的地步。

    事实上,一件宋朝保存完好的钧瓷名器,在拍卖会上没有上亿甚至数亿元根本就拿不下来的。

     钧瓷的颜色有卵白、粉青、豆青、虫下青、葱绿和天蓝等,其中尤以天青贵。

    当然,其他窑变色彩的钧瓷,收藏价值和文物价值也低不到哪里。

     收获大了!竟然是宋代沉船遗留的瓷器,不管是文物价值还是收藏价值都非常惊人! 少洛将几件疑似的钧瓷带进了自己的房间。

     又回到甲板上再次确认好晚间工作人员的安排,瓷器打捞上来的第一时间做好认真、小心的清洗工作,然后分类放入仓库中集中保存。

     游艇上没有纸箱和一些隔离的软布,少洛决定在斯里兰卡停留购买一批。

    装瓜果食材的箱子都被尽量腾空出来,摆放这些瓷器。

    只要不遇到超大的风浪,瓷器的安全性是不成问题的。

     水下机械臂抓取瓷器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快,深海探测器几乎30分钟左右就要上浮一次,外挂的储物篮可以很方便地单独吊到甲板上,节省了不少工作,每次储物篮装满大概可以装下800公斤到一吨的瓷器。

     两名深海探测器的操作者每四个小时更换一次,舒克和贝塔、张文武三人将轮换替代每次带一个人下去。

     早上六点钟,全部的船员都已经处于早餐的状态。

    星空号深海探测器也已经暂时被吊上了甲板。

    在两个四小时的轮班中,捞上来约2吨的瓷器,估计有3000多件。

     之所暂停打捞,是因为从6点半到7点半的一个小时里,除了特殊岗位必须有人轮换待命甲板之外,所有船上的人员都要开始进行一个小时的武术训练,雷打不动。

     这样的日子又过了三天,总共捞出了15吨左右约两万余件的大小瓷器。

    按照推算这艘8米宽25米左右长度的帆船总排水量约有300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