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赋税风云起,大宁谋生机
关灯
小
中
大
朱权紧攥着齐王的信件,脸上的肌肉不自觉紧绷,牙关轻咬,眼神中满是忧虑。
这朝廷赋税政策一旦变动,大宁多年的心血怕是要付之东流。
眼下大宁百废待兴,与建州女真的合作才刚有起色,额外的赋税压力,无疑是雪上加霜。
他在书房中来回踱步,每一步都踏得极重,仿佛要把心中的忧虑都踩进地板里。
“来人,速速把林公请来!”朱权猛地停下脚步,对着门外候着的侍卫厉声吩咐道,声音里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急切。
不多时,林公匆匆赶来,神色关切:“王爷,唤老夫前来,可是出了大事?” 朱权将信件递给他,语气沉重:“林公,你看看这封信。
朝廷赋税政策恐有大调整,且听闻会更加严苛,这对大宁而言,是生死存亡的关头。
” 林公接过信,迅速浏览一遍,随后陷入沉思。
片刻后,他缓缓说道:“王爷,朝廷赋税加重,大宁的军屯和商业必将遭受重创。
军屯是大宁边防的根基,赋税过重,百姓难以承受,军心民心恐将不稳;商业方面,商户利润被压缩,积极性受挫,物价也可能随之失控。
如今科举稳定,大宁正盼着借此培养和留住人才,可赋税重压之下,百姓生计艰难,恐无心向学,这对大宁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啊。
” 这时,书房门被轻轻推开,沈书瑶走了进来。
她身姿挺拔,步伐间带着利落劲儿,虽是女子,却有着不让须眉的英气。
作为朱权的侧妃,她平日里就对大宁事务格外上心,听闻赋税之事,赶忙前来。
朱权抬眼看向沈书瑶,眉头微蹙,说道:“书瑶,你来得正好,这朝廷赋税之事,实在棘手,本王思来想去,觉得这背后定是陛下在试探我们藩王的态度。
” 沈书瑶微微欠身,目光专注地看着朱权,认真倾听他的话语,待朱权说完,她轻轻点头,眼中满是认同,温和地回应道:“王爷所言极是,从这些方面确实能看出朝廷的深意,足见王爷对局势的洞察敏锐。
陛下近年来对藩王管控愈发严格,此次赋税变动,想必是有多重考量。
” 朱权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深思熟虑后的坚定:“林公所言极是,书瑶所言也在理。
本王认为,这赋税调整背后,定有更深层的政治意图。
陛下近年来对藩王管控愈发严格,此次赋税变动,或许是对我们的一次试探。
蓝玉案刚过,朝廷局势微妙,我们行事必须万分谨慎。
但本王绝不会坐以待毙,大宁的百姓和基业,本王定要护好。
”蓝玉案不仅让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也使得朱元璋对军权把控更为严格,藩王手中的军事力量也被纳入重点监管范围,这赋税调整说不定也是加强管控的一环,朱权心里暗自揣测,但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畏惧,反而闪烁着破局的决心。
林公捋了捋胡须,眼中满是赞赏:“王爷高见。
如今之计,我们一方面要摸清朝廷赋税调整的具体细则,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需提前谋划应对之策。
在军屯上,可进一步优化土地分配,提高生产效率,以增加产出应对赋税;商业方面,鼓励商户拓展新的贸易路线,降低成本,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防止物价失控。
对于因赋税而可能中断学业的学子,王爷或许可出手相助,一来能为大宁留住人才,二来也能赢得民心。
” 沈书瑶接着说道:“王爷,我在城中了解情况时,想到一些或许能助力军屯和商业的法子,不知当讲不当讲。
像军屯方面,听闻农户们有特殊耕种技巧,或许能一试;商业上,我有些朋友熟悉商路,也许能开拓新路径,为大宁谋求出路,不知王爷觉得如何?” 朱权沉思片刻,目光坚定:“林公所言有理,书瑶这想法也不错。
只是,要摸清朝廷赋税调整的具体细则,谈何容易?朝廷向来行事谨慎,这消息恐怕还在酝酿之中,一时难以获取确切内容。
但本王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定能找到突破口。
” 林公微微一笑,说道:“王爷,此事虽难,但并非毫无办法。
老夫听闻,朝中户部尚书的一位远房亲戚在大宁经商,或许可通过他打探一二。
” 朱权眼中闪过一丝希望,随即又黯淡下来:“这等机密之事,那商人即便知晓,又怎会轻易透露?”但他很快又振作起来,“不过,只要有一线可能,我们就不能放弃。
林公,此事就拜托你了,务必小心行事。
” 林公胸有成竹地说:“王爷放心,老夫与那李掌柜曾有过一面之缘,知晓他近期在生意上遇到了些麻烦。
我们先帮他解决难题,他想必会投桃报李。
” 朱权点头同意:“那就有劳林公去办此事。
务必小心行事,切不可让朝廷察觉我们在打探消息。
如今蓝玉案余波未平,朝廷内人人自危,稍有不慎,我们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但我们为了大宁,哪怕前路荆棘密布,也绝不能退缩。
” 林公领命而去。
朱权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虽依旧忐忑不安,但眼神中却多了几分坚毅。
他深知,这只是应对朝廷赋税调整的第一步,后续还有诸多艰难险阻等待着他,但他已做好了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京城,一场关乎大宁命运的朝会正在奉天殿举行。
**朱元璋高坐在奉天殿的龙椅之上,目光冷峻地扫视着殿下的群臣。
此时正值洪武二十六年,历经多年的南征北战与治国理政,朱元璋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眼神中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决绝。
蓝玉案后,朝堂之上人心惶惶,官员们行事
这朝廷赋税政策一旦变动,大宁多年的心血怕是要付之东流。
眼下大宁百废待兴,与建州女真的合作才刚有起色,额外的赋税压力,无疑是雪上加霜。
他在书房中来回踱步,每一步都踏得极重,仿佛要把心中的忧虑都踩进地板里。
“来人,速速把林公请来!”朱权猛地停下脚步,对着门外候着的侍卫厉声吩咐道,声音里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急切。
不多时,林公匆匆赶来,神色关切:“王爷,唤老夫前来,可是出了大事?” 朱权将信件递给他,语气沉重:“林公,你看看这封信。
朝廷赋税政策恐有大调整,且听闻会更加严苛,这对大宁而言,是生死存亡的关头。
” 林公接过信,迅速浏览一遍,随后陷入沉思。
片刻后,他缓缓说道:“王爷,朝廷赋税加重,大宁的军屯和商业必将遭受重创。
军屯是大宁边防的根基,赋税过重,百姓难以承受,军心民心恐将不稳;商业方面,商户利润被压缩,积极性受挫,物价也可能随之失控。
如今科举稳定,大宁正盼着借此培养和留住人才,可赋税重压之下,百姓生计艰难,恐无心向学,这对大宁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啊。
” 这时,书房门被轻轻推开,沈书瑶走了进来。
她身姿挺拔,步伐间带着利落劲儿,虽是女子,却有着不让须眉的英气。
作为朱权的侧妃,她平日里就对大宁事务格外上心,听闻赋税之事,赶忙前来。
朱权抬眼看向沈书瑶,眉头微蹙,说道:“书瑶,你来得正好,这朝廷赋税之事,实在棘手,本王思来想去,觉得这背后定是陛下在试探我们藩王的态度。
” 沈书瑶微微欠身,目光专注地看着朱权,认真倾听他的话语,待朱权说完,她轻轻点头,眼中满是认同,温和地回应道:“王爷所言极是,从这些方面确实能看出朝廷的深意,足见王爷对局势的洞察敏锐。
陛下近年来对藩王管控愈发严格,此次赋税变动,想必是有多重考量。
” 朱权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深思熟虑后的坚定:“林公所言极是,书瑶所言也在理。
本王认为,这赋税调整背后,定有更深层的政治意图。
陛下近年来对藩王管控愈发严格,此次赋税变动,或许是对我们的一次试探。
蓝玉案刚过,朝廷局势微妙,我们行事必须万分谨慎。
但本王绝不会坐以待毙,大宁的百姓和基业,本王定要护好。
”蓝玉案不仅让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也使得朱元璋对军权把控更为严格,藩王手中的军事力量也被纳入重点监管范围,这赋税调整说不定也是加强管控的一环,朱权心里暗自揣测,但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畏惧,反而闪烁着破局的决心。
林公捋了捋胡须,眼中满是赞赏:“王爷高见。
如今之计,我们一方面要摸清朝廷赋税调整的具体细则,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需提前谋划应对之策。
在军屯上,可进一步优化土地分配,提高生产效率,以增加产出应对赋税;商业方面,鼓励商户拓展新的贸易路线,降低成本,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防止物价失控。
对于因赋税而可能中断学业的学子,王爷或许可出手相助,一来能为大宁留住人才,二来也能赢得民心。
” 沈书瑶接着说道:“王爷,我在城中了解情况时,想到一些或许能助力军屯和商业的法子,不知当讲不当讲。
像军屯方面,听闻农户们有特殊耕种技巧,或许能一试;商业上,我有些朋友熟悉商路,也许能开拓新路径,为大宁谋求出路,不知王爷觉得如何?” 朱权沉思片刻,目光坚定:“林公所言有理,书瑶这想法也不错。
只是,要摸清朝廷赋税调整的具体细则,谈何容易?朝廷向来行事谨慎,这消息恐怕还在酝酿之中,一时难以获取确切内容。
但本王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定能找到突破口。
” 林公微微一笑,说道:“王爷,此事虽难,但并非毫无办法。
老夫听闻,朝中户部尚书的一位远房亲戚在大宁经商,或许可通过他打探一二。
” 朱权眼中闪过一丝希望,随即又黯淡下来:“这等机密之事,那商人即便知晓,又怎会轻易透露?”但他很快又振作起来,“不过,只要有一线可能,我们就不能放弃。
林公,此事就拜托你了,务必小心行事。
” 林公胸有成竹地说:“王爷放心,老夫与那李掌柜曾有过一面之缘,知晓他近期在生意上遇到了些麻烦。
我们先帮他解决难题,他想必会投桃报李。
” 朱权点头同意:“那就有劳林公去办此事。
务必小心行事,切不可让朝廷察觉我们在打探消息。
如今蓝玉案余波未平,朝廷内人人自危,稍有不慎,我们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但我们为了大宁,哪怕前路荆棘密布,也绝不能退缩。
” 林公领命而去。
朱权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虽依旧忐忑不安,但眼神中却多了几分坚毅。
他深知,这只是应对朝廷赋税调整的第一步,后续还有诸多艰难险阻等待着他,但他已做好了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京城,一场关乎大宁命运的朝会正在奉天殿举行。
**朱元璋高坐在奉天殿的龙椅之上,目光冷峻地扫视着殿下的群臣。
此时正值洪武二十六年,历经多年的南征北战与治国理政,朱元璋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眼神中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决绝。
蓝玉案后,朝堂之上人心惶惶,官员们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