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江中 鲁公女 道士

关灯
    1.江中 江心夜遇明朝末年,江南才子王圣俞,饱读诗书,心怀壮志,却在科举之途屡屡受挫。

    心灰意冷之际,他决定踏上南游之旅,一来排遣心中烦闷,二来增长见闻,寻觅别样的人生感悟。

    这一日,王圣俞乘船行至一片宽阔的江面,暮色渐浓,他便吩咐船夫将船停泊在江心。

    待夜幕完全笼罩,王圣俞躺在舱内,望着舱外洒下的月光,如白练般皎洁,心中思绪万千,辗转难以入眠。

    于是,他唤来童仆,为自己按摩舒缓身心。

    万籁俱寂之时,王圣俞突然听到舟顶传来一阵细微声响,恰似小儿行走,踏在芦席上窸窣作响。

    那声音从舟尾方向传来,由远及近,逐渐靠近舱户。

    王圣俞心中一惊,第一反应便是遭遇了盗贼。

    他急忙起身,叫醒童仆询问。

    童仆睡眼惺忪,却也点头称听到了那奇怪动静。

    就在两人交谈之际,王圣俞眼角余光瞥见一个身影伏在舟顶,正垂首向舱内窥探。

    这一幕让他大为惊愕,瞬间抽出佩剑,大声呼喊众仆。

    刹那间,一舟之人皆被惊醒。

    王圣俞急忙将所见告知众人,众人听后,有的面露惊恐,有的则满脸疑惑,甚至有人怀疑是王圣俞看错了。

    然而,话音刚落,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响声再次传来。

    众人纷纷起身,手持武器,在舟中四下张望。

    可环顾四周,唯有疏星点点,月光洒在漫漫江波之上,一片空荡,哪里有人影的踪迹。

    众人心中虽稍安,却仍满心疑惑,只能暂且坐回舟中。

    没过多久,奇异之事再度发生。

    只见水面上突然冒出一团青火,形状如灯一般,在水面上漂浮游动,缓缓朝着船只靠近。

    众人皆屏气敛息,死死盯着那团青火。

    待青火靠近船只时,却陡然熄灭。

    紧接着,一个黑人身影骤然从水中跃起,屹立在水面之上,双手攀住船舷,缓缓推动船只前行。

    众人见状,齐声惊呼:“必定是此物在作怪!”有人迅速搭弓射箭,欲将其射杀。

    可就在刚拉开弓的瞬间,那黑人竟猛地潜入水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王圣俞等人惊魂未定,忙向舟人询问缘由。

    舟人神色平静,缓缓说道:“此处曾是古战场,多年来,鬼魂时常出没,这般景象,不足为怪。

    ”听闻此言,众人心中虽依旧忐忑,但知晓并非人力所能抗衡,只能无奈地在不安中等待天明,继续这充满未知与惊险的旅程。

     2.鲁公女 张于旦的奇幻姻缘在招远之地,有个叫张于旦的男子,生性疏狂不羁,喜爱在幽静的萧寺中读书。

    彼时,邑令鲁公来自三韩,其女喜好打猎。

    一日,张于旦偶然在野外与鲁公之女相遇,只见她风姿绰约,身着锦貂裘,骑着一匹小骊驹,身姿翩然,宛如画中仙子。

    张于旦回到住处后,那女子的容华始终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他满心钦慕,难以忘怀。

    然而,命运弄人,不久后张于旦听闻鲁公之女突然暴毙,他悲痛万分,哀悼叹息,几近绝望。

    鲁公因家乡路途遥远,便将女儿的灵柩寄放在萧寺中,而此处正是张于旦读书之所。

    张于旦对女子的灵柩敬重如神明,每日清晨必定上香,吃饭时也必定祭祀,每次祭奠时都虔诚祝祷:“只睹卿半面,却长系我梦魂。

    未曾想玉人竟如此匆匆物化。

    如今你近在咫尺,我却感觉与你邈若河山,这恨该如何消解!但我生者有诸多拘束,你逝者却无禁忌,若九泉之下有灵,望你能姗姗而来,慰藉我满心倾慕。

    ”就这样,他日夜祝祷,将近半月。

    一日夜晚,张于旦正挑灯夜读,忽然抬头,竟见那女子含笑站在灯下。

    他又惊又喜,赶忙起身询问。

    女子轻声说道:“感君深情,我情难自抑,便不避私奔之嫌前来相见。

    ”张于旦大喜过望,自此,二人夜夜欢好。

    女子对张于旦说:“我生前喜好弓马,以射獐杀鹿为乐事,罪孽深重,死后恐无归所。

    若君诚心爱我,烦请代我诵读《金刚经》一藏之数,我生生世世都不会忘记君的恩情。

    ”张于旦恭敬领命,此后每夜起身,便在灵柩前捻珠诵经。

    每逢节日,张于旦想带女子一同回家,女子担忧自己脚力不足,难以长途跋涉。

    张于旦便提议抱着她走,女子笑着应允。

    张于旦抱着她如同抱着婴儿,并不觉得沉重,此后便成了惯例,甚至考试时也带着她同行,不过出行必定选在夜晚。

    后来,张于旦准备赴秋闱考试,女子却劝他:“君福薄,此番前去也是徒劳奔波。

    ”张于旦听从了她的话,放弃了考试。

    时光匆匆,四五年过去,鲁公罢官,家境贫寒,无力将女儿的灵柩运回故乡安葬,正苦恼没有葬地。

    张于旦主动表明:“我在寺庙附近有块薄地,愿葬女公子。

    ”鲁公大喜,张于旦又尽心尽力为其操办葬礼。

    鲁公对他心怀感激,却不明白他为何如此。

    鲁公离去后,张于旦与女子依旧如往常般恩爱。

    一夜,女子侧身倚在张于旦怀中,泪落如豆,哀伤地说:“与君五年恩爱,如今却要分别!受君恩义,数世都不足以报答!”张于旦大惊,忙问缘由。

    女子哭着说:“承蒙君诵经咒之恩,如今我经咒藏满,得以投生到河北卢户部家。

    若君不忘今日之情,过十五年,八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