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关灯
    余彻低下头,牙关咬得紧紧的,指甲扣到肉里,手背上青青白白的爆出的全是筋,却不说话。

     “我听说,”好长时间只坐在一边听的莫舜华低声问道,“余老夫人为余兄你订了一门婚事,你……没有拒绝?这中间是不是有什么隐情?” 余彻沉默了良久,终于还是极缓极缓地摇摇头,仿佛拨动了千斤的重量,江宁却惨淡地笑了。

     尹玉英还想说什么,却被冉清桓一只横在他眼前的手打断了,除了在军中,他很少用这样有明显控制倾向的强势手势,尹玉英不禁条件反射般地顿了一下。

     然而冉清桓轻轻地说道:“既然有缘无分,那便罢了吧。

    ”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章台故柳,墙头马上,却都抵不过世间风雨。

     冉清桓清秀而常年显得苍白的脸上分明是了然,江宁一震,投过去却是感激的目光,余彻用力闭上眼睛,举杯向他相敬,而后一饮而尽,到底有人是什么都明白的,到底有这么一个人……能够知己知事。

     尹玉英难以置信地望着冉清桓,好像他说出了什么滑天下之大稽的言论,张张嘴,却为这三个人之间奇异的互动迷惑了,莫名其妙地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

    坐中沉静下来,所有人寂寂无语,牵扯出各自心事。

     尹玉英久在边关,对于朝中的事情,多少是有些陌生的,就算知道眼下滚滚翻涌的明争暗斗,恐怕以他的性子,也一时想不到什么,冉清桓却是日复一日地把这些收在眼皮底下,三言两语,便已经明白了余老夫人在意的究竟是什么。

     大景初定,朝中两方面的势力开始隐隐对峙起来。

     一派以太子太傅兰子羽为首,另一派则是大司徒罗广宇执牛耳,后者在战争的年月里并不显山露水,却因为当年西戎混战的时候,刚好被还是锦阳王的郑越指派负责在科举,在这些贫寒学子出身的新派官员里面人员极广,说起来算得上是门生倾朝。

     罗广宇一直力求改革,废除过去种种弊端政策,这在冉清桓这个始终能跳出当时圈子的“后人”来看是很有进步意义的,然而问题是,到底这样的改革有没有条件和能力进行下去,又会给社会造成什么样的负担。

    他许多本意自然是好的,却并不一定真的符合实际。

     这些年科举盛行,寒门子弟们建立起自己的圈子势力,然而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世家们仍然是一块毒瘤。

    这些人游手好闲,压榨百姓,偏偏官当勾结,势力又大得很。

     九州最后混战的时候,冉清桓一场大水冲垮了九州的粮仓,无数人流离失所,死伤的百姓甚至要比战场上的军人还多,被打压得有些抬不起头来的世家势力,则选择了最有风险也收益最大的时机,兼并土地,暗地的结盟和交易等到冉清桓从伤痕累累中回复过来的时候,局面多少变得有些无力回天了。

     罗广宇主张对地主们征收重税,可是这位老先生显然没有学过经济学原理,对田亩征税,这个钱归根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