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青海省—夏姓、钟姓、汪姓、田姓、任姓、姜姓、

关灯
    一、夏姓 起源: 夏姓是一个纯汉族、源流单一的姓氏,其起源与古代大禹治水及夏朝的建立密切相关。

    相传大禹因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

    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夏朝立国400多年,共传14代,17王。

    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变迁: 夏姓在历史上的变迁与中华民族的迁徙和融合紧密相连。

    夏朝灭亡后,夏王族后裔散居各地,以夏为姓。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姓人口逐渐增多,并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在秦汉之际,夏姓已开始在北方地区活跃,如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等。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夏姓开始大举南迁,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

    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广大地区为其繁衍地,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

     青海分布: 虽然夏姓在江南地区分布较为集中,但在青海省也有一定数量的夏姓人口。

    这些夏姓人口可能是随着历史上的迁徙和融合而逐渐进入青海地区的。

    在青海省的某些地区,夏姓人口还保留着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二、钟姓 起源: 钟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流传的是源自子姓和嬴姓。

    源自子姓的钟姓是商汤的后代,以封地名为姓。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商朝末年,商汤的妃子简狄因吞食了燕子的蛋而生下契。

    契的后代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

    到了商纣王时期,有庶兄名启,被封于微,见商朝混乱便离开。

    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投靠周武王,后来被封于宋。

    宋桓公时期,其子敖在晋国为官,敖的孙子伯宗为晋国大夫,因直言被陷害。

    他的儿子州犁逃至楚国,任楚太宰,食采于钟离,其后人以地名为姓或简称钟氏。

    源自嬴姓的钟姓则是钟离氏改姓钟,周代伯益的后代封于钟离国,春秋时期被楚国吞并,国人称钟离氏。

     变迁: 钟姓在历史上的变迁与中华民族的迁徙和融合同样紧密相连。

    先秦时期,钟氏主要居住在楚国境内(今湖北、湖南一带)。

    东汉时,长社成为钟氏发展繁衍的中心。

    唐初,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从将佐有钟德兴,后在福建安家。

    唐代的钟氏还分布于今四川、山西、广东广州、安徽合肥一带。

    宋、元、明时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宁化等地,广东的南海、南雄、蕉岭、湖州、梅州、兴宁等地均有钟氏的聚居点。

    从乾隆开始,闽、粤钟氏陆续有人迁台湾,后又有人迁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