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新的危机

关灯
    们初来乍到,对这边丝绸产品的制作标准和设计风格了解不够透彻,刺绣时没把控好细节,才让手帕出现瑕疵。

    ” 孙林也诚恳检讨:“我和本地工匠在制作工艺上沟通不畅,没能达成一致,才致使木雕茶具质量不尽人意。

    ” 林宇听后,微微点头:“大家能认识到问题所在,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全盘否定新工匠们的能力,关键是要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大家尽快适应安平县的商业运作模式。

    ” 经过一番热烈讨论,众人一致认为,当务之急是对新工匠展开针对性培训。

    林宇当即拍板,决定由本地经验丰富的工匠担任导师,为新工匠们进行专项培训。

    在茶叶和茶点领域,本地资深茶师耐心细致地为赵大厨等新工匠讲解安平县各类茶叶的特点,包括茶叶的香气、口感、适宜搭配的食材等。

    本地厨师则毫无保留地分享多年来依据本地茶叶研发茶点的经验,从食材的挑选、用量,到制作工艺的细微之处,都倾囊相授。

     针对刺绣女工,本地手艺精湛的绣娘亲自示范,悉心讲解安平县丝绸刺绣的独特针法和设计理念。

    她们带着新女工们仔细钻研以往畅销的丝绸饰品,深入分析其设计风格和细节处理,助力新女工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木雕工艺方面,本地木器工匠与孙林等人围坐一处,重新梳理木雕茶具的制作流程,详细阐释每一个环节的工艺要求和注意事项。

    他们还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如何确保榫卯结构的牢固性以及雕花的精细度。

     然而,培训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面临的难题便是培训资源的协调。

    本地工匠们日常也有自己的工作任务,要抽出时间进行培训,生产进度难免受到影响。

    林宇多次与各工坊负责人沟通协调,制定了详细的排班计划,确保本地工匠既能完成本职工作,又能按时开展培训。

    同时,为了激励本地工匠积极参与培训,林宇提议设立奖励机制,对于培训效果显着的导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其次,新工匠们的学习进度参差不齐。

    部分新工匠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能力较强,能够迅速掌握要点并应用到实际操作中;而有些新工匠则需要更多时间理解和消化,在培训过程中频繁遇到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林宇安排专人对新工匠进行一对一辅导,根据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

    对于学习进度较慢的新工匠,导师们耐心答疑解惑,反复示范操作,直至他们完全掌握。

     为监督培训效果,林宇安排专人定期对新工匠制作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查。

    同时,建立了反馈机制,新工匠们在培训和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导师和相关负责人请教。

    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反馈渠道并不畅通。

    新工匠们担心频繁提问会给导师和负责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导致一些问题未能及时反馈和解决。

    林宇得知后,专门组织了一次座谈会,鼓励新工匠们畅所欲言,消除他们的顾虑。

    他强调,只有及时解决问题,才能提升产品质量,大家的每一个问题都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新工匠们逐渐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