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女儿入学启蒙

关灯
    暮春的安平县城,柳絮纷飞,繁花似锦。

    林宇站在自家小院中,看着女儿林宝儿在花丛间欢快奔跑,小辫子随着步伐一甩一甩,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院中。

    宝儿手中握着一朵新摘的桃花,粉扑扑的脸颊上沾着些许花瓣,宛如春日里灵动的精灵。

    转眼间,宝儿已到入学年龄,林宇望着女儿天真烂漫的模样,心中满是期待与忧虑——为女儿挑选一位合适的启蒙先生,成了他眼下最要紧的事。

     林宇深知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这不仅关乎宝儿个人的成长,更可能影响她未来的人生方向。

    他拒绝了众多达官显贵推荐的先生,而是亲自走访县城内外的私塾与书院。

    他先后拜访了四位颇有名望的先生,每一次拜访都像是一场细致的考察。

     第一位先生的书房里摆满了刻板的训诂书籍,教学时只会让学生反复诵读晦涩的古文,要求逐字逐句背诵,却从不讲解其中含义。

    宝儿在一旁听得昏昏欲睡,小脑袋一点一点的,林宇看在眼里,不禁皱起了眉头,这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二位先生则过于迂腐,当林宇提及希望在教学中融入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时,先生立刻板起脸,严厉地说:“圣贤之书乃大道所在,何须旁杂之事?学子只需潜心钻研经典,自能明事理。

    ”林宇无奈摇头,在他看来,脱离生活实际的学问,终究难以真正滋养孩子的心灵。

     第三位先生倒是和善,但教学方法十分松散,课堂上学生们随意打闹,先生也不加管束,只说要顺应孩子天性。

    林宇觉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适当的引导和约束对孩子的成长同样重要。

     直到遇见李墨白先生,林宇才眼前一亮。

    李墨白先生的书院坐落在县城近郊,四周翠竹环绕,环境清幽。

    院门前的石板路上,零星散落着几片竹叶,增添了几分诗意。

    林宇带着宝儿登门拜访时,正见先生手持竹枝,在院中教学生们辨认草药。

    先生指着一株嫩绿的艾草,耐心地讲解:“此乃艾草,可入药,有祛湿散寒之效,端午时节,百姓常将其挂于门前驱邪避灾。

    ”学生们围在先生身边,眼神中满是好奇与专注。

     见到林宇父女,李墨白放下竹枝,整了整衣袍,微笑着行礼:“林大人,久仰大名。

    ”林宇注意到先生衣着朴素,洗得发白的长衫上打着几个整齐的补丁,但眼神却透着睿智,举手投足间尽显儒雅风范,心中好感顿生。

     落座后,林宇开门见山:“李先生,今日特来请教。

    我观先生教学,不拘泥于书本,不知对孩童启蒙有何见解?”李墨白沉吟片刻,目光温和地看向在一旁好奇打量书院的宝儿,道:“启蒙之要,在于开其心智,引其兴趣。

    孩童如璞玉,需细细雕琢,若只让孩子死读书,恐成迂腐之辈。

    当教其观察生活,感悟万物,从一花一草、一虫一鸟中发现学问,如此方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这番话正合林宇心意,他又问:“如今安平县商业繁荣,您觉得学问与商业可有联系?” 李墨白抚须笑道:“学问源于生活,商业亦是生活的重要部分。

    古往今来,多少商道智慧蕴含着为人处世之理。

    若能将商业中的道理融入教学,既能让孩子明白谋生之道,又能领悟其中智慧。

    只可惜,如今县学教育与商业实际严重脱节,学生们读了多年书,却对身边的商业运作一无所知,实在令人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