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去留肝胆两昆仑
关灯
小
中
大
紫禁城的夜,沉得像一块浸透了墨汁的厚绒布,严严实实地裹着宫阙万间。
光绪帝载湉独自在养心殿东暖阁里,脚步细碎,如同被囚禁的困兽。
他瘦削的指节反复摩挲着腰间一块冰冷的怀表,每一次细微的“咔哒”声都在死寂中放大,像是生命流逝的倒计时。
窗外,紫禁城的屋脊兽影幢幢,沉默地蹲伏在深蓝的天幕下,宛如巨大的、随时会扑噬下来的猛兽。
那份墨迹淋漓、字字泣血的奏报,就瘫在御案上,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慈禧太后已定下十月初五,在天津阅兵时废黜他!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是陈年木料混合着灰尘的气息,更是权力即将彻底崩解的腐朽味道。
“皇上!”一个压得极低、却因激动而微微发颤的声音在门口响起。
谭嗣同几乎是撞开了那扇沉重的雕花门扉,夜行的寒气裹挟着他一同涌入。
他脸色在宫灯下显得异常苍白,唯有那双眼睛,亮得惊人,如同寒潭里投入了两颗燃烧的炭火,死死盯住光绪手中那份催命的奏报。
“消息……属实?”光绪的声音干涩,仿佛从喉咙深处硬挤出来,每一个字都带着砂砾般的摩擦感。
“千真万确!”谭嗣同的声音斩钉截铁,在空阔的殿宇里激起微弱的回响,“荣禄在天津已布置妥当,只待太后驾临,兵甲一动,便是……便是……” 他猛地刹住,后面的话已不必再说。
殿内死一般的沉寂,只有光绪粗重而压抑的呼吸,如同风箱在破败的胸腔里拉扯。
光绪猛地抬起头,眼中是困兽般最后挣扎的血丝,声音因极度的紧张而扭曲变形: “‘围园劫后’……还有几分把握?”这七个字,仿佛耗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他口中的“围园劫后”,是维新派与帝党拟定的最后绝杀——趁慈禧驻跸颐和园时,以新军突入,控制太后,夺回权柄! 谭嗣同深吸一口气,那气息在肺腑间如同刀割。
他挺直了脊梁,像一杆即将刺破沉沉夜幕的标枪: “成败,只在袁世凯一人!其小站新军,乃唯一可动之精锐!臣今夜便去法华寺,面见袁项城!” 他顿了顿,目光灼灼,几乎要穿透光绪眼中的惊惶,“皇上,此乃背水一战!臣请皇上明发一道密旨,授袁世凯专断之权,节制新军,拱卫京师,诛杀荣禄乱党!有此旨意,或可撼动其心!” 他清楚,袁世凯这只北洋之虎,绝非仅凭一腔热血就能驱使。
没有皇帝名正言顺的“专杀之权”作为诱饵和枷锁,一切皆是空谈。
光绪的身体剧烈地晃了一下,仿佛被无形的重锤击中。
他踉跄着扑到御案前,手臂颤抖得几乎握不住笔。
墨汁滴落在明黄的绢帛上,迅速洇开一团不祥的污迹。
他咬着牙,每一个笔画都写得艰难无比,仿佛不是在书写旨意,而是在刻写自己命运的墓志铭。
当最后那个颤抖的“钦此”落下,他几乎虚脱,那方小小的玉玺被他用尽全身力气按下去,发出沉闷的一声“咚”,如同丧钟的预鸣。
“复生!”光绪猛地抓住谭嗣同的手臂,指尖冰凉刺骨,眼神里是溺水者抓住浮木般的绝望与哀求。
“朕……朕与维新大业,大清国运……全托付于你了!”那声音里带着无法抑制的哭腔,脆弱得不堪一击。
谭嗣同只觉得一股滚烫的血猛地冲上头顶,他重重跪倒在地,额头在冰冷的金砖上磕出沉闷的响声: “皇上保重!臣……万死不辞!”他一把抓起那道仿佛还带着光绪体温和恐惧的密旨,紧紧揣入怀中,那绢帛贴着心脏的位置,像一块烧红的烙铁。
他霍然起身,再不看光绪一眼,大步流星地冲出了养心殿。
沉重的殿门在他身后轰然关闭,隔绝了那个被巨大恐惧吞噬的年轻帝王。
紫禁城深邃的宫道上,只剩下他急促而孤独的脚步声,踏碎浓得化不开的黑暗,奔向那渺茫而凶险的最后一步棋,袁世凯。
--- 夜色浓稠如墨,法华寺那两扇沉重的黑漆山门在暗影中如同巨兽沉默的嘴。
谭嗣同勒住汗津津的马,马儿不安地喷着鼻息。
他翻身下马,将缰绳随手抛给迎上来的小沙弥,目光如电般扫过门前肃立的几名北洋亲兵。
他们的眼神锐利如鹰隼,腰间的佩刀在昏暗的灯笼光下泛着幽冷的微芒。
谭嗣同的心猛地一沉,面上却竭力维持着镇定,甚至挤出一丝刻意为之的从容笑意,对领头的军官点了点头。
“袁大人在禅房静候谭大人多时了。
”军官的声音平淡无波,侧身让开道路。
禅房内灯火通明,驱散了秋夜的寒意,檀香的烟雾在光柱里袅袅盘旋。
袁世凯一身便服,正坐在一张硬木禅椅上,捧着一卷书,神情专注。
听到脚步声,他放下书卷,脸上立刻堆起极为热情的笑容,那笑容仿佛精心熨烫过,一丝褶皱也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复生兄!夤夜来访,必有要事!快请坐!” 他起身相迎,亲自斟了一杯热茶,推到谭嗣同面前的小几上。
茶水碧绿,香气氤氲,倒映着跳跃的烛火。
谭嗣同却无暇寒暄,也无心品茶。
他直接坐在袁世凯对面的蒲团上,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同两柄出鞘的利剑,直刺袁世凯眼底: “慰亭兄,深夜打扰,实因事态万分紧急!你我相交,肝胆相照,复生今夜便斗胆直言——皇上危在旦夕!” “哦?!”袁世凯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眉峰不易察觉地一挑,显出恰到好处的惊诧。
“皇上乃九五之尊,何出此言?复生兄切勿危言耸听。
” 他端起自己的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动作看似随意,眼神却已悄然变得锐利如钩。
“绝非危言!”谭嗣同的声音斩钉截铁,每一个字都带着千钧之力。
“荣禄已密奏太后,拟于天津阅兵时,行废立之事!此乃千真万确!太后已允准!” 他紧盯着袁世凯的眼睛,捕捉着对方脸上每一丝细微的变化。
“皇上励精图治,维新变法,为的是富国强兵,重振大清!若一旦被废,不仅皇上性命难保,这百日维新的心血将尽付东流,我大清中兴之望亦将彻底断绝!慰亭兄,你手握小站精锐,拱卫京畿,值此社稷存亡之际,岂能坐视?” 禅房内瞬间陷入死寂。
只有烛火偶尔发出细微的“噼啪”声。
袁世凯端着茶杯的手停在半空,脸上的惊愕之色迅速褪去,转而变得凝重无比,眉头紧紧锁成一个深刻的川字。
他缓缓放下茶杯,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硬木椅扶手上轻轻敲击着,发出细微的“笃笃”声,似乎在飞速权衡着巨大的风险与可能的回报。
谭嗣同屏住呼吸,不再言语,只是用那双燃烧着决绝火焰的眼睛死死盯住袁世凯。
他知道,此刻任何多余的言语都是徒劳,唯有等待。
时间在令人窒息的沉默中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秒都漫长得如同一个世纪。
终于,袁世凯长长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巨大的决心。
他猛地抬起头,脸上所有的犹豫和凝重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悲壮的坚毅。
他霍然起身,在谭嗣同惊愕的目光中,对着紫禁城的方向,重重地跪了下去! “砰!”膝盖撞击地面的声音在寂静的禅房里格外响亮。
“皇上!”袁世凯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激越的、不容置疑的忠愤,在狭小的空间里嗡嗡回荡。
“皇上待臣恩重如山!臣世受国恩,岂敢有丝毫二心?荣禄老贼,包藏祸心,欺君罔上,其罪当诛!臣袁项城在此立誓,粉身碎骨,亦必保皇上周全!” 他猛地转向谭嗣同,眼中竟似有泪光闪动,语气急促而充满力量: “复生兄!事不宜迟!要保皇上,诛荣禄,唯有一计!需皇上即刻颁下密旨,授臣专断之权,令臣可带兵入京,控制颐和园,保护太后安全(实为软禁),同时以迅雷之势擒杀荣禄!迟则生变,万劫不复!” 谭嗣同只觉得一股滚烫的热流瞬间涌遍全身! 成了!他强压住内心的狂喜和激动,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从怀中取出那份明黄绢帛的密旨,双手郑重地递到袁世凯面前: “慰亭兄忠义,天地可鉴!皇上密旨在此!请慰亭兄即刻调兵,火速入京!京中诸事,康、梁及诸同志自会安排接应!” 袁世凯接过密旨,指尖似乎微微颤抖了一下。
他展开绢帛,借着跳动的烛光,目光如电般迅速扫过那几行朱笔御书和鲜红的玉玺印记,神情专注无比,仿佛在验看世间最珍贵的宝物。
片刻,他小心翼翼地重新卷好密旨,贴身藏入怀中,动作沉稳而郑重。
“请复生兄速回禀皇上,袁某即刻回营,点齐兵马,星夜兼程,入京勤王!诛奸佞,清君侧!” 袁世凯再次抱拳,声音铿锵有力,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心。
“好!好!好!”谭嗣同连说三个好字,胸中块垒尽去,只觉眼前一片光明。
他不再停留,抱拳还礼: “慰亭兄,事成之日,便是国家再造之时!复生在京静候佳音!”说罢,他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出禅房,脚步轻快,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听着谭嗣同的脚步声消失在寺院的夜色深处,禅房内,袁世凯脸上那副慷慨激昂、忠肝义胆的面具瞬间剥落得干干净净。
他缓缓坐回硬木禅椅,方才还激动得微微颤抖的手指,此刻异常平稳。
他慢条斯理地端起那杯早已凉透的茶,凑到鼻尖闻了闻,却并未饮下。
烛光在他脸上投下跳跃不定的阴影,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睛里,只剩下冰冷的算计和一种猎人锁定猎物后的残酷沉静。
他轻轻放下茶杯,嘴角勾起一丝
光绪帝载湉独自在养心殿东暖阁里,脚步细碎,如同被囚禁的困兽。
他瘦削的指节反复摩挲着腰间一块冰冷的怀表,每一次细微的“咔哒”声都在死寂中放大,像是生命流逝的倒计时。
窗外,紫禁城的屋脊兽影幢幢,沉默地蹲伏在深蓝的天幕下,宛如巨大的、随时会扑噬下来的猛兽。
那份墨迹淋漓、字字泣血的奏报,就瘫在御案上,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慈禧太后已定下十月初五,在天津阅兵时废黜他!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是陈年木料混合着灰尘的气息,更是权力即将彻底崩解的腐朽味道。
“皇上!”一个压得极低、却因激动而微微发颤的声音在门口响起。
谭嗣同几乎是撞开了那扇沉重的雕花门扉,夜行的寒气裹挟着他一同涌入。
他脸色在宫灯下显得异常苍白,唯有那双眼睛,亮得惊人,如同寒潭里投入了两颗燃烧的炭火,死死盯住光绪手中那份催命的奏报。
“消息……属实?”光绪的声音干涩,仿佛从喉咙深处硬挤出来,每一个字都带着砂砾般的摩擦感。
“千真万确!”谭嗣同的声音斩钉截铁,在空阔的殿宇里激起微弱的回响,“荣禄在天津已布置妥当,只待太后驾临,兵甲一动,便是……便是……” 他猛地刹住,后面的话已不必再说。
殿内死一般的沉寂,只有光绪粗重而压抑的呼吸,如同风箱在破败的胸腔里拉扯。
光绪猛地抬起头,眼中是困兽般最后挣扎的血丝,声音因极度的紧张而扭曲变形: “‘围园劫后’……还有几分把握?”这七个字,仿佛耗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他口中的“围园劫后”,是维新派与帝党拟定的最后绝杀——趁慈禧驻跸颐和园时,以新军突入,控制太后,夺回权柄! 谭嗣同深吸一口气,那气息在肺腑间如同刀割。
他挺直了脊梁,像一杆即将刺破沉沉夜幕的标枪: “成败,只在袁世凯一人!其小站新军,乃唯一可动之精锐!臣今夜便去法华寺,面见袁项城!” 他顿了顿,目光灼灼,几乎要穿透光绪眼中的惊惶,“皇上,此乃背水一战!臣请皇上明发一道密旨,授袁世凯专断之权,节制新军,拱卫京师,诛杀荣禄乱党!有此旨意,或可撼动其心!” 他清楚,袁世凯这只北洋之虎,绝非仅凭一腔热血就能驱使。
没有皇帝名正言顺的“专杀之权”作为诱饵和枷锁,一切皆是空谈。
光绪的身体剧烈地晃了一下,仿佛被无形的重锤击中。
他踉跄着扑到御案前,手臂颤抖得几乎握不住笔。
墨汁滴落在明黄的绢帛上,迅速洇开一团不祥的污迹。
他咬着牙,每一个笔画都写得艰难无比,仿佛不是在书写旨意,而是在刻写自己命运的墓志铭。
当最后那个颤抖的“钦此”落下,他几乎虚脱,那方小小的玉玺被他用尽全身力气按下去,发出沉闷的一声“咚”,如同丧钟的预鸣。
“复生!”光绪猛地抓住谭嗣同的手臂,指尖冰凉刺骨,眼神里是溺水者抓住浮木般的绝望与哀求。
“朕……朕与维新大业,大清国运……全托付于你了!”那声音里带着无法抑制的哭腔,脆弱得不堪一击。
谭嗣同只觉得一股滚烫的血猛地冲上头顶,他重重跪倒在地,额头在冰冷的金砖上磕出沉闷的响声: “皇上保重!臣……万死不辞!”他一把抓起那道仿佛还带着光绪体温和恐惧的密旨,紧紧揣入怀中,那绢帛贴着心脏的位置,像一块烧红的烙铁。
他霍然起身,再不看光绪一眼,大步流星地冲出了养心殿。
沉重的殿门在他身后轰然关闭,隔绝了那个被巨大恐惧吞噬的年轻帝王。
紫禁城深邃的宫道上,只剩下他急促而孤独的脚步声,踏碎浓得化不开的黑暗,奔向那渺茫而凶险的最后一步棋,袁世凯。
--- 夜色浓稠如墨,法华寺那两扇沉重的黑漆山门在暗影中如同巨兽沉默的嘴。
谭嗣同勒住汗津津的马,马儿不安地喷着鼻息。
他翻身下马,将缰绳随手抛给迎上来的小沙弥,目光如电般扫过门前肃立的几名北洋亲兵。
他们的眼神锐利如鹰隼,腰间的佩刀在昏暗的灯笼光下泛着幽冷的微芒。
谭嗣同的心猛地一沉,面上却竭力维持着镇定,甚至挤出一丝刻意为之的从容笑意,对领头的军官点了点头。
“袁大人在禅房静候谭大人多时了。
”军官的声音平淡无波,侧身让开道路。
禅房内灯火通明,驱散了秋夜的寒意,檀香的烟雾在光柱里袅袅盘旋。
袁世凯一身便服,正坐在一张硬木禅椅上,捧着一卷书,神情专注。
听到脚步声,他放下书卷,脸上立刻堆起极为热情的笑容,那笑容仿佛精心熨烫过,一丝褶皱也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复生兄!夤夜来访,必有要事!快请坐!” 他起身相迎,亲自斟了一杯热茶,推到谭嗣同面前的小几上。
茶水碧绿,香气氤氲,倒映着跳跃的烛火。
谭嗣同却无暇寒暄,也无心品茶。
他直接坐在袁世凯对面的蒲团上,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同两柄出鞘的利剑,直刺袁世凯眼底: “慰亭兄,深夜打扰,实因事态万分紧急!你我相交,肝胆相照,复生今夜便斗胆直言——皇上危在旦夕!” “哦?!”袁世凯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眉峰不易察觉地一挑,显出恰到好处的惊诧。
“皇上乃九五之尊,何出此言?复生兄切勿危言耸听。
” 他端起自己的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动作看似随意,眼神却已悄然变得锐利如钩。
“绝非危言!”谭嗣同的声音斩钉截铁,每一个字都带着千钧之力。
“荣禄已密奏太后,拟于天津阅兵时,行废立之事!此乃千真万确!太后已允准!” 他紧盯着袁世凯的眼睛,捕捉着对方脸上每一丝细微的变化。
“皇上励精图治,维新变法,为的是富国强兵,重振大清!若一旦被废,不仅皇上性命难保,这百日维新的心血将尽付东流,我大清中兴之望亦将彻底断绝!慰亭兄,你手握小站精锐,拱卫京畿,值此社稷存亡之际,岂能坐视?” 禅房内瞬间陷入死寂。
只有烛火偶尔发出细微的“噼啪”声。
袁世凯端着茶杯的手停在半空,脸上的惊愕之色迅速褪去,转而变得凝重无比,眉头紧紧锁成一个深刻的川字。
他缓缓放下茶杯,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硬木椅扶手上轻轻敲击着,发出细微的“笃笃”声,似乎在飞速权衡着巨大的风险与可能的回报。
谭嗣同屏住呼吸,不再言语,只是用那双燃烧着决绝火焰的眼睛死死盯住袁世凯。
他知道,此刻任何多余的言语都是徒劳,唯有等待。
时间在令人窒息的沉默中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秒都漫长得如同一个世纪。
终于,袁世凯长长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巨大的决心。
他猛地抬起头,脸上所有的犹豫和凝重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悲壮的坚毅。
他霍然起身,在谭嗣同惊愕的目光中,对着紫禁城的方向,重重地跪了下去! “砰!”膝盖撞击地面的声音在寂静的禅房里格外响亮。
“皇上!”袁世凯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激越的、不容置疑的忠愤,在狭小的空间里嗡嗡回荡。
“皇上待臣恩重如山!臣世受国恩,岂敢有丝毫二心?荣禄老贼,包藏祸心,欺君罔上,其罪当诛!臣袁项城在此立誓,粉身碎骨,亦必保皇上周全!” 他猛地转向谭嗣同,眼中竟似有泪光闪动,语气急促而充满力量: “复生兄!事不宜迟!要保皇上,诛荣禄,唯有一计!需皇上即刻颁下密旨,授臣专断之权,令臣可带兵入京,控制颐和园,保护太后安全(实为软禁),同时以迅雷之势擒杀荣禄!迟则生变,万劫不复!” 谭嗣同只觉得一股滚烫的热流瞬间涌遍全身! 成了!他强压住内心的狂喜和激动,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从怀中取出那份明黄绢帛的密旨,双手郑重地递到袁世凯面前: “慰亭兄忠义,天地可鉴!皇上密旨在此!请慰亭兄即刻调兵,火速入京!京中诸事,康、梁及诸同志自会安排接应!” 袁世凯接过密旨,指尖似乎微微颤抖了一下。
他展开绢帛,借着跳动的烛光,目光如电般迅速扫过那几行朱笔御书和鲜红的玉玺印记,神情专注无比,仿佛在验看世间最珍贵的宝物。
片刻,他小心翼翼地重新卷好密旨,贴身藏入怀中,动作沉稳而郑重。
“请复生兄速回禀皇上,袁某即刻回营,点齐兵马,星夜兼程,入京勤王!诛奸佞,清君侧!” 袁世凯再次抱拳,声音铿锵有力,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心。
“好!好!好!”谭嗣同连说三个好字,胸中块垒尽去,只觉眼前一片光明。
他不再停留,抱拳还礼: “慰亭兄,事成之日,便是国家再造之时!复生在京静候佳音!”说罢,他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出禅房,脚步轻快,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听着谭嗣同的脚步声消失在寺院的夜色深处,禅房内,袁世凯脸上那副慷慨激昂、忠肝义胆的面具瞬间剥落得干干净净。
他缓缓坐回硬木禅椅,方才还激动得微微颤抖的手指,此刻异常平稳。
他慢条斯理地端起那杯早已凉透的茶,凑到鼻尖闻了闻,却并未饮下。
烛光在他脸上投下跳跃不定的阴影,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睛里,只剩下冰冷的算计和一种猎人锁定猎物后的残酷沉静。
他轻轻放下茶杯,嘴角勾起一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