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太阳病脉症并治上篇1-7
关灯
小
中
大
为止,其他部位没有汗,这样热邪就无法发散。
小便不利,湿邪就不能排出,热与湿相互交合,所以身体必然会发黄。
【集注】成无己说:动数之脉变为迟缓,但浮脉唯独不变,这是因为邪气结聚在胸中,影响上焦阳分,脉象不能下沉。
朱震亨说:患太阳病,表证未解就攻下里证,里气已经虚弱。
即便见到浮而动数的阳脉,一旦误用攻下之法,必然会转变为迟缓的阴脉。
胃中空虚,呼吸短促、烦躁不安,这表明虚证已经很严重。
试问:阳气内陷,胃脘部因而痞硬,就可以迅速攻下吗?大陷胸汤的药力,并不比承气汤缓和,攻下之后再攻下,难道不担心会使身体更加虚弱吗?即使阳病实邪在攻下之后,若胃中空虚,外邪扰动胸膈,心中烦闷不适,也可以用栀子豉汤涌吐胸中之邪。
何况太阳病误下之后,明显有虚证表现呢?(按语)朱震亨所论述的治法,用栀子豉汤涌吐,适用于尚未形成结胸,且是从胸虚有热转化而来的情况。
如果是从胸虚有寒转化而来的,不论结胸是否已经形成,那就应当遵循《活人书》中的温补治法,不可混淆施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方有执说:太阳病的脉象原本就浮,动数之脉也是邪气传变的表现。
太阳病原本就自汗,这里说微微盗汗,原本就恶寒,这里说反而恶寒,这是因为病积留时间久了才这样。
“膈”指的是心胸之间。
“拒”是格拒的意思,是说膈间之气与邪气相互格拒而产生疼痛。
“客气”就是邪气。
“短气”是指气息急促,不能顺畅分布。
“懊憹”是指心脏被邪气扰乱而不得安宁。
“阳气”是邪气的别称,因为原本是外来之邪,所以称为客气。
又因为邪气原本是风邪,所以称为阳气。
因为里气虚弱而邪气陷入,所以称为内陷。
从“若不结胸”一句到末尾,说的是病情变化较轻的情况。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掉外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另外研磨) 以上三味药,用六升水,先煮大黄,煮至剩下二升,滤去药渣,加入芒硝,煮一两滚,再加入甘遂末,温服一升,服药后若有畅快的泻下,就停止服用后续药物。
【集解】方有执说:上焦有严重的邪气,必须采用向下陷泄的方法来平定,所以叫做陷胸汤。
平定邪气、扫荡贼寇,这是将军的职责,所以以大黄作为君药;咸味能够软坚散结,因此以芒硝作为臣药;能够贯通上下,破除结聚、驱逐水邪,所以以甘遂作为佐药。
只有邪气壅实严重的情况,才适合使用这个方剂。
如果身体挟带虚证,或者脉象浮,不可轻易尝试使用。
患太阳病,反复发汗后又使用攻下之法,导致五六天没有大便,舌头上干燥口渴,傍晚时分稍微有潮热,从胃脘部到小腹部坚硬胀满而且疼痛,手不能靠近,这种情况应当用大陷胸汤主治。
【注释】这是承接上一条,相互阐发其含义,以详细说明症状与治法。
患太阳病,反复发汗后又攻下,津液因此受到损伤。
五六天没有大便,表明胃腑干燥。
舌上干燥口渴,说明胃中津液匮乏。
傍晚时分出现潮热,意味着胃热炽盛。
从胃脘部到小腹部,坚硬胀满而且疼痛,手不能靠近,这是说胸腹部从上到下都坚硬胀满、结实疼痛,手靠近就疼痛难忍,所以毫无疑问应当用大陷胸汤主治。
【集注】《内台方议》说:“日晡所作”应为“日晡所发”。
方有执说:这是明确结胸证与阳明内实证疑似情况的辨别方法。
“晡”,是指申时(下午3-5点)。
“小有”,是微微感觉到有。
不大便、燥渴、傍晚潮热,从胃脘部到小腹部坚硬胀满而且疼痛,这些症状都类似阳明内热。
只是稍有潮热,不像阳明大热那样厉害。
所以阳明证必定以胃家实热为主,只要还有一丝一毫太阳证存在,都不能归入阳明证范畴,原因也在于此。
程知说:太阳结胸证兼有阳明内实,所以使用大陷胸汤,这样胸胁以及肠胃的邪气都可以被荡涤干净。
如果只泻下肠胃的结热,而遗漏胸上的痰饮,那就不符合治疗法则了。
吴人驹说:整个腹部之中,上下邪气都强盛,病症完全属实的,脉象常常沉伏,不可心生疑虑畏惧,只要攻下,脉象自然会逐渐显现。
小结胸
小便不利,湿邪就不能排出,热与湿相互交合,所以身体必然会发黄。
【集注】成无己说:动数之脉变为迟缓,但浮脉唯独不变,这是因为邪气结聚在胸中,影响上焦阳分,脉象不能下沉。
朱震亨说:患太阳病,表证未解就攻下里证,里气已经虚弱。
即便见到浮而动数的阳脉,一旦误用攻下之法,必然会转变为迟缓的阴脉。
胃中空虚,呼吸短促、烦躁不安,这表明虚证已经很严重。
试问:阳气内陷,胃脘部因而痞硬,就可以迅速攻下吗?大陷胸汤的药力,并不比承气汤缓和,攻下之后再攻下,难道不担心会使身体更加虚弱吗?即使阳病实邪在攻下之后,若胃中空虚,外邪扰动胸膈,心中烦闷不适,也可以用栀子豉汤涌吐胸中之邪。
何况太阳病误下之后,明显有虚证表现呢?(按语)朱震亨所论述的治法,用栀子豉汤涌吐,适用于尚未形成结胸,且是从胸虚有热转化而来的情况。
如果是从胸虚有寒转化而来的,不论结胸是否已经形成,那就应当遵循《活人书》中的温补治法,不可混淆施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方有执说:太阳病的脉象原本就浮,动数之脉也是邪气传变的表现。
太阳病原本就自汗,这里说微微盗汗,原本就恶寒,这里说反而恶寒,这是因为病积留时间久了才这样。
“膈”指的是心胸之间。
“拒”是格拒的意思,是说膈间之气与邪气相互格拒而产生疼痛。
“客气”就是邪气。
“短气”是指气息急促,不能顺畅分布。
“懊憹”是指心脏被邪气扰乱而不得安宁。
“阳气”是邪气的别称,因为原本是外来之邪,所以称为客气。
又因为邪气原本是风邪,所以称为阳气。
因为里气虚弱而邪气陷入,所以称为内陷。
从“若不结胸”一句到末尾,说的是病情变化较轻的情况。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掉外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另外研磨) 以上三味药,用六升水,先煮大黄,煮至剩下二升,滤去药渣,加入芒硝,煮一两滚,再加入甘遂末,温服一升,服药后若有畅快的泻下,就停止服用后续药物。
【集解】方有执说:上焦有严重的邪气,必须采用向下陷泄的方法来平定,所以叫做陷胸汤。
平定邪气、扫荡贼寇,这是将军的职责,所以以大黄作为君药;咸味能够软坚散结,因此以芒硝作为臣药;能够贯通上下,破除结聚、驱逐水邪,所以以甘遂作为佐药。
只有邪气壅实严重的情况,才适合使用这个方剂。
如果身体挟带虚证,或者脉象浮,不可轻易尝试使用。
患太阳病,反复发汗后又使用攻下之法,导致五六天没有大便,舌头上干燥口渴,傍晚时分稍微有潮热,从胃脘部到小腹部坚硬胀满而且疼痛,手不能靠近,这种情况应当用大陷胸汤主治。
【注释】这是承接上一条,相互阐发其含义,以详细说明症状与治法。
患太阳病,反复发汗后又攻下,津液因此受到损伤。
五六天没有大便,表明胃腑干燥。
舌上干燥口渴,说明胃中津液匮乏。
傍晚时分出现潮热,意味着胃热炽盛。
从胃脘部到小腹部,坚硬胀满而且疼痛,手不能靠近,这是说胸腹部从上到下都坚硬胀满、结实疼痛,手靠近就疼痛难忍,所以毫无疑问应当用大陷胸汤主治。
【集注】《内台方议》说:“日晡所作”应为“日晡所发”。
方有执说:这是明确结胸证与阳明内实证疑似情况的辨别方法。
“晡”,是指申时(下午3-5点)。
“小有”,是微微感觉到有。
不大便、燥渴、傍晚潮热,从胃脘部到小腹部坚硬胀满而且疼痛,这些症状都类似阳明内热。
只是稍有潮热,不像阳明大热那样厉害。
所以阳明证必定以胃家实热为主,只要还有一丝一毫太阳证存在,都不能归入阳明证范畴,原因也在于此。
程知说:太阳结胸证兼有阳明内实,所以使用大陷胸汤,这样胸胁以及肠胃的邪气都可以被荡涤干净。
如果只泻下肠胃的结热,而遗漏胸上的痰饮,那就不符合治疗法则了。
吴人驹说:整个腹部之中,上下邪气都强盛,病症完全属实的,脉象常常沉伏,不可心生疑虑畏惧,只要攻下,脉象自然会逐渐显现。
小结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