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太阳病脉症并治中篇1-3
关灯
小
中
大
渴而不烦,表明水饮之邪盛于热邪,所以同样用五苓散主治,通过利水来化生津液。
如果既不烦也不渴,说明里无热邪。
仅有脉象浮数、汗出、小便不利,这是营卫不和的表现,所以用茯苓甘草汤来调和表证并利水。
【集注】郑重光说:伤寒原本无汗,这里的汗是因为发汗而出。
上一条是烦且渴,这一条只是渴而不烦,里证相对较轻,但治法并无不同;如果连渴也没有,那就表明体内没有燥热,里证较少而表证较多。
所以用桂枝汤的三分药量,五苓散的一分药量,体现以三分解表、一分治里的意思,改名为茯苓甘草汤,这是桂枝汤与五苓散的变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一两,炙) 以上四味药,加入四升水,煮取三升药液,滤去药渣,分三次温服。
【方解】这个方剂是仿照桂枝汤与五苓散两方的组方思路,精简用量而成。
因有脉浮数、汗出的表证,所以以桂枝为主药。
去掉大枣和芍药,是由于存在小便不利的里证,担心大枣、芍药的滞敛特性会对小便不通畅的情况不利。
五苓散去掉白术、泽泻、猪苓,是因为患者不渴不烦,体内水饮不多,只需通利小便即可痊愈,担心用药过于燥湿渗利会损伤阴液。
【集解】汪琥说: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这两个方剂,都是针对太阳经标本同时发病,兼顾表里的方剂。
什么是标呢?太阳之经就是标。
什么是本呢?膀胱之腑就是本。
经在表,本在里。
五苓散证中,邪气已经入腑,表证已经很轻微,所以方中只用桂枝这一味药来主治表证,其余四味药都是主治里证的。
茯苓甘草汤证中,邪气还在经,里证较少,所以方中用茯苓这一味药来主治里证,其余三味药都是主治表证的。
脉象呈现浮数,按照常规治法,应当通过发汗使病痊愈。
但如果误用攻下之法,导致患者出现身体沉重、心悸的症状,此时就不能再使用发汗之法,而应等待患者自行出汗,病症才会解除。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尺部脉象微弱,这表明里气虚弱,需要使表里之气都充实,体内津液自然调和,这样便会自行出汗,疾病也就随之痊愈。
【注释】伤寒病在未发热时,脉象多为浮紧,这是寒邪强盛的表现。
已经发热时,脉象多为浮数,这是热邪强盛的表现。
这两种情况都适宜用麻黄汤发汗,病即可痊愈。
如果不发汗而误用攻下之法,没有造成严重变证的,必定是患者平素里气充实。
所以只会出现因未发汗导致的身体沉重的表证,以及因误下导致的心悸的里证,此时不可再发汗,应当等待其表里自然调和,自然汗出病就会解除。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未发汗导致表实,误下导致里虚,尺部脉象微弱,表明表里不协调,所以病不会立即痊愈。
必须等待里气也充实,与表气平衡,平衡就会调和,调和后阳津与阴液自然相互和谐,所以就会自然汗出而病愈。
使里气充实的方法,就是下一条所说的使用小建中汤的方法。
【集注】喻昌说:这也是先建中焦而后发汗的变通治法。
要知道仲景说过:尺部脉象微弱的,不可发汗。
又说:尺部脉象微弱的,不可攻下。
这无非是通过脉象来推断人体津液状况的精妙旨意。
所以即便误用攻下后,脉象虽仍为浮数,本应立即发汗的,也一定要仔细审察其尺部脉象,不可轻率行事,就是这个道理。
张璐说:误用攻下后出现身体沉重、心悸,即便脉象仍然浮数,也不可再发汗。
如果尺部脉象微弱,说明里阴素来虚弱,尤其要警惕。
脉象浮而数,表明热邪已经很盛,即将出汗,现在误用攻下之法,所以出现身体沉重、心悸,应当用小建中和调其津液,汗出后病就会痊愈。
伤寒病二到三天,出现心中悸动且烦躁的症状,宜用小建中汤主治。
【注释】伤寒病才二至三天,还未经发汗或攻下等治法,就出现心悸与烦躁,必然是患者平素中气虚弱。
此时即便有表证,也不可发汗。
因为心悸表明阳气已经微弱,心烦表明阴气已经虚弱,所以用小建中汤先健运中焦,同时调和营卫。
【集注】王肯堂说:伤寒二三日,出现心中悸动且烦躁的,用小建中汤主治。
伤寒脉象弦细,属于少阳病,不可发汗,
如果既不烦也不渴,说明里无热邪。
仅有脉象浮数、汗出、小便不利,这是营卫不和的表现,所以用茯苓甘草汤来调和表证并利水。
【集注】郑重光说:伤寒原本无汗,这里的汗是因为发汗而出。
上一条是烦且渴,这一条只是渴而不烦,里证相对较轻,但治法并无不同;如果连渴也没有,那就表明体内没有燥热,里证较少而表证较多。
所以用桂枝汤的三分药量,五苓散的一分药量,体现以三分解表、一分治里的意思,改名为茯苓甘草汤,这是桂枝汤与五苓散的变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一两,炙) 以上四味药,加入四升水,煮取三升药液,滤去药渣,分三次温服。
【方解】这个方剂是仿照桂枝汤与五苓散两方的组方思路,精简用量而成。
因有脉浮数、汗出的表证,所以以桂枝为主药。
去掉大枣和芍药,是由于存在小便不利的里证,担心大枣、芍药的滞敛特性会对小便不通畅的情况不利。
五苓散去掉白术、泽泻、猪苓,是因为患者不渴不烦,体内水饮不多,只需通利小便即可痊愈,担心用药过于燥湿渗利会损伤阴液。
【集解】汪琥说: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这两个方剂,都是针对太阳经标本同时发病,兼顾表里的方剂。
什么是标呢?太阳之经就是标。
什么是本呢?膀胱之腑就是本。
经在表,本在里。
五苓散证中,邪气已经入腑,表证已经很轻微,所以方中只用桂枝这一味药来主治表证,其余四味药都是主治里证的。
茯苓甘草汤证中,邪气还在经,里证较少,所以方中用茯苓这一味药来主治里证,其余三味药都是主治表证的。
脉象呈现浮数,按照常规治法,应当通过发汗使病痊愈。
但如果误用攻下之法,导致患者出现身体沉重、心悸的症状,此时就不能再使用发汗之法,而应等待患者自行出汗,病症才会解除。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尺部脉象微弱,这表明里气虚弱,需要使表里之气都充实,体内津液自然调和,这样便会自行出汗,疾病也就随之痊愈。
【注释】伤寒病在未发热时,脉象多为浮紧,这是寒邪强盛的表现。
已经发热时,脉象多为浮数,这是热邪强盛的表现。
这两种情况都适宜用麻黄汤发汗,病即可痊愈。
如果不发汗而误用攻下之法,没有造成严重变证的,必定是患者平素里气充实。
所以只会出现因未发汗导致的身体沉重的表证,以及因误下导致的心悸的里证,此时不可再发汗,应当等待其表里自然调和,自然汗出病就会解除。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未发汗导致表实,误下导致里虚,尺部脉象微弱,表明表里不协调,所以病不会立即痊愈。
必须等待里气也充实,与表气平衡,平衡就会调和,调和后阳津与阴液自然相互和谐,所以就会自然汗出而病愈。
使里气充实的方法,就是下一条所说的使用小建中汤的方法。
【集注】喻昌说:这也是先建中焦而后发汗的变通治法。
要知道仲景说过:尺部脉象微弱的,不可发汗。
又说:尺部脉象微弱的,不可攻下。
这无非是通过脉象来推断人体津液状况的精妙旨意。
所以即便误用攻下后,脉象虽仍为浮数,本应立即发汗的,也一定要仔细审察其尺部脉象,不可轻率行事,就是这个道理。
张璐说:误用攻下后出现身体沉重、心悸,即便脉象仍然浮数,也不可再发汗。
如果尺部脉象微弱,说明里阴素来虚弱,尤其要警惕。
脉象浮而数,表明热邪已经很盛,即将出汗,现在误用攻下之法,所以出现身体沉重、心悸,应当用小建中和调其津液,汗出后病就会痊愈。
伤寒病二到三天,出现心中悸动且烦躁的症状,宜用小建中汤主治。
【注释】伤寒病才二至三天,还未经发汗或攻下等治法,就出现心悸与烦躁,必然是患者平素中气虚弱。
此时即便有表证,也不可发汗。
因为心悸表明阳气已经微弱,心烦表明阴气已经虚弱,所以用小建中汤先健运中焦,同时调和营卫。
【集注】王肯堂说:伤寒二三日,出现心中悸动且烦躁的,用小建中汤主治。
伤寒脉象弦细,属于少阳病,不可发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