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补名医方论3-8

关灯
    黄芩汤 治疗太阳经与少阳经合病,出现自行腹泻症状的情况。

    如果伴有呕吐症状,需加用半夏、生姜。

     药物组成:黄芩、甘草、芍药(各用三两),大枣(十二枚,掰开)。

     以上四味药,加入一斗水,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用两次,夜间服用一次。

     若有呕吐症状,加用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集注】程应旄说:此处所说的合病,症状表现为头痛、胸部满闷、口苦咽干、头目眩晕,或者出现往来寒热,或者脉象大且弦,半表部位的邪气,不等太阳经邪气依次传递就与少阳经合并。

    少阳经里气失去固守,所以出现腹泻,阳热之邪逐渐强盛,所以向上引发呕吐。

    因此使用黄芩汤来清热滋养阴液,半里的热邪清除了,半表的病症自然也就解除了。

     柯琴说:太阳经与少阳经合病,表明热邪已经侵入少阳经的里部。

    胆腑之火向下攻伐脾脏,所以自行腹泻,向上逆行至胃部,所以同时伴有呕吐。

    使用黄芩汤,酸味与苦味药物相互配伍,调和中焦以保存阴液。

    热邪不在半表部位,所以不用柴胡,如今热邪已经侵入半里,所以用黄芩作为主药。

    虽然不是胃腑实症,也不是胃腑虚症,所以不需要用人参来补中气。

    若同时伴有呕吐,所以仍旧加用半夏、生姜,来降逆气。

     黄连汤 治疗伤寒病,表现为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疼痛,想要呕吐的情况。

     药物组成:黄连(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二两)、桂枝(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以上七味药,用一斗水来煎煮,煮取六升;去掉药渣后,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用三次,夜间服用两次。

     【集注】程应旄说:热邪在胸中,可知会有烦躁郁闷之类的症状。

    胃中反而存在邪气,这是因为寒邪被格拒在下面的缘故。

    这种病症寒热同时存在,比起大青龙汤证的寒热情况,病邪已经向里深入了一层,所以其病症不表现在表里之间,而只表现在上下之间。

    腹中疼痛,是因为阴寒邪气在胃,寒邪单独在下部致病。

    想要呕吐,是因为阳热邪气在胸,热邪单独在上部致病。

    这是针对上下相互格拒的治法,也是寒热药物一并使用,将辛寒之药换为苦寒之药,在辛热药物基础上加入苦热药物,再用人参、半夏来补益、宣通中焦之气,使阴阳得以升降。

    从这一条进而联系到各种泻心汤,都是这个治疗方法。

     成无己说:患湿病的人攻下之后,舌面上好像有苔,这是因为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是邪气入里从而形成下热上寒的情况。

    这里所说的是伤寒病邪气传入里部从而形成下寒上热。

     喻昌说:阴阳悖逆的情况,都应当用和解的治法。

     黄连阿胶汤 治疗少阴病,得病二三日以上,出现心中烦躁,不能安卧的症状。

     药物组成: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

     以上五味药,用水五升,先煮黄连、黄芩、芍药这三味药,煮取二升,去掉药渣,加入阿胶,烊化至完全溶解,待药汤稍微冷却后,加入鸡子黄,搅拌均匀,每次温服七合,一日服用三次。

     【集注】柯琴说:这是治疗少阴病的泻心汤。

    凡是泻心的方剂必定借助黄连、黄芩,然而引经导气却有阴阳的区别。

    病在三阳时,胃中气机不和,出现心下痞硬的症状,如果是虚证就加人参、甘草来补益,如果是实证就加大黄来攻下。

    病在少阴,出现心中烦躁不能安卧的症状,既不能用人参、甘草来助长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