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谍海风雷:徐家汇天主教堂

关灯
    分布在巷口、门口等各个重要的地方,监视着来来往往的人,随时报告发生的情况。

     王至诚踏上雨水冲刷的台阶,蓦然回首,雨仍在下着,张景城独自向黄包车那边走去。

     尽管王至诚没有宗教信仰,但置身于教堂富丽堂皇而静谧优雅的场景中,他仿佛看见两百多年前徐光启在教堂内飘忽的身影,看到那壮丽恢弘的景观中教徒们虔诚祈祷的场面:无论身份高贵还是卑微,生活富庶还是贫穷,无论男女老少,都在神像面前充满着肃穆而祥和,似乎那暗夜里的阴霾与孤寂在他们的信仰中得到了暂时的安宁与温暖。

     而如今,这里不再是讲课的神父和祈祷的教徒,而是身着正式天主教服装的教育家、书画家、作家和学者们,诸如从莫斯科东方大学归国的震旦学院教授邵力子、圣约翰大学教授董健吾、沪江大学教授兼副校长刘湛恩、复旦大学校长李登晖、北京大学教授陈寅恪、原上海大学校长与书法家叶恭绰、新月书店董事长胡适、光华大学校长孟宪承、教授诗人徐志摩等,他们作为中方代表或特邀教育代表,齐聚于此,召开关于收复在华教会大学教育主权及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的筹备会议。

     教堂的房门敞开,王至诚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却无人察觉。

    他环顾四周,满屋子的人中,唯有主席台上那位戴着瓜帽、穿着法衣的邵力子令他感到熟悉。

    依他的座位推测,邵力子正在主持会议。

     邵力子,1882年1月26日生,原名邵景奎,字仲辉,笔名力子,来自会稽。

    先后求学于震旦公学、复旦公学、南洋公学以及东京师范学校。

    在留学期间,他加入了同盟会。

    回国后,他担任《民国日报》的主笔,兼职复旦大学教授,并参与陈独秀倡导成立的Marxism研究会和上海Communism小组,成为共字号的最早党员之一。

     1926年11月,邵力子出席第三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并受到苏共领袖的接见。

    会后,他进入东方大学学习,1927年4月回国。

    邵力子刚回国便秘密前往徐家汇教堂主持今日的会议。

    他一贯遵循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始终坚持国共合作,以解决一切争端,奔走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