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达州偶遇

关灯
    在那蜿蜒起伏、犹如长蛇般的山路上,肖英领着运输队背着井盐,如蜗牛般在通往达州的石板路上艰难地挪动着。

    沉重的盐包犹如千斤重担,压得他们直不起腰,汗水如决堤的洪水般湿透了衣衫,每一步都好似踩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炙烤着他们的意志。

    山路崎岖得犹如羊肠小道,有的地方狭窄得如一线天,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另一侧是高耸入云的山壁。

    运输队的队员们像抓救命稻草一样紧紧抓着路边的树枝和岩石,战战兢兢地挪动着脚步,仿佛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背着井盐的胡大哥为了缓解疲倦,竟然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巴山背二哥的小调,那悠扬的旋律仿佛天籁之音,在山谷间久久回荡,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过每个人的心田,抒发着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没走多远,其他人也被这美妙的旋律所感染,纷纷跟着哼起来,渐渐地,歌声如潮水般在山间涌起,响彻云霄。

     “弯弯背架像条船,情哥背铁又背盐,鸡叫三道就起身,太阳落地才团圆”。

    歌声中,有对艰辛生活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翻过一座山头,胡大哥领唱道:“大巴山那个好儿郎”,众和:“好儿郎。

    ”领唱:“背二哥那个脚板长”,众和:“脚板长”,领唱:“登上老鹰崖,”众和:“翻过青石冈;”领唱:“爬坡又上坎,”众和:“眼睛盯前方;”领唱:“累了抽杆烟,”众和:“渴了泯二两;”领唱:“过年打牙祭,”众和:“吃肉又喝汤。

    ”激昂的歌声给疲惫的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家的脚步似乎也轻快了一些。

     突然间,只听得一声巨响轰然炸裂开来,犹如一颗惊天动地的惊雷在众人耳畔猛然炸响,这突如其来的轰鸣声瞬间打断了他们正在进行中的传唱。

    紧接着,便是一阵接一阵隆隆隆的炮声响彻云霄,那巨大的声音震耳欲聋、响彻天地,仿佛拥有着能够将整片广袤无垠的大地都彻底震碎的恐怖力量一般。

     肖英见状,毫不犹豫地做出一个手势,大家心领神会,立即纷纷靠向路边停下脚步,并保持高度警惕地观望着前方的情况。

    就在这时,只见一位英姿飒爽的红军战士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迅速奔来,他来到肖英面前后,干净利落地敬了个礼,然后神色严肃地对肖英说道:“报告!你们现在已经抵达铁山脚下了,只要翻过眼前这座巍峨险峻的大山,就能到达达州。

    目前我们红军已经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完成了对达州城的包围之势,就等着总攻命令下达呢。

    而你们这支运输队得赶紧先把所携带的盐巴放下来好好休息一下,等到红军成功攻下城池之后,还需要你们进城去帮忙搬运各种物资和物品。

    ” 此时此刻的达州城,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广袤大地上。

    一条宽广的州河滚滚绕城而去,沿河而建的城墙使这座城市易守难攻。

    城后依靠凤凰山规模宏大,令人瞠目结舌。

    城墙高耸入云,雄伟壮观;街道宽敞笔直,车水马龙;商铺林立,货物琳琅满目;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这里素有川东门户之称,北扼通南巴,东控万开宣,南制大渠邻,西抵渝州城。

    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然而,如此繁华昌盛之地,却遭遇了一场长达十年可怕的灾难——凶残无道的军阀队伍刘存厚率领着他那如狼似虎的部下,强行霸占了这座美丽的城市。

     自刘存厚部驻扎以后,便在这里称王称霸、作威作福起来。

    他肆意欺压百姓,征收高额赋税,使得人们生活日益艰难。

    许多家庭被迫离散,饥寒交迫者比比皆是。

    街头巷尾时常能听到痛苦的呻吟和绝望的哭泣声,整个达州城都沉浸在了一片悲哀与恐惧之中。

    曾经安居乐业的市民们,只能在军阀的淫威下苟延残喘,过着水深火热般的日子。

     刘存厚,这个出生在四川简州的军阀,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

    回国后,他在云南武备学堂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过护国战争,先后担任四川护国军总司令、肇庆军务院抚军、四川督军、川陕边防督办兼四川陆军检阅使以及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三军军长。

    他把川陕边防督办公署设在达州,辖达县、万源、宣汉、城口四县。

    在达州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