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楼壁写诗

关灯
    芦山双石镇任家坝马家大院,掩映在茂密的树林里,宛如一颗隐藏的被时光遗忘的明珠,静静地镶嵌在这片土地上。

    这座小四合院,历经岁月的洗礼,散发着古朴而凝重的气息。

    它的四幢小木楼紧紧环绕,仿佛是彼此相依的老友,共同经历岁月的沧桑。

     自百丈关战役后,红军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了保存实力,总指挥部毅然决定进行战略性撤退,于是转移至此,这座小四合院便成为了红军新的指挥中心,继续运筹帷幄。

    楼下的客厅,空间虽不大,却时常弥漫着紧张而严肃的气氛。

    总指挥、总政委、副总指挥、参谋长以及各军军长政委等一众首长,常常齐聚于此,围坐在那张简陋的木桌旁,就当前的战事展开激烈讨论。

    他们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激昂,每一句话都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

     墙上悬挂的地图,早已被各种标记层层覆盖。

    这些标记,有的代表着红军的行军路线,有的则记录着敌人的部署。

    地图上的每一处线条和符号,都承载着红军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曲折,也标注着未来前行的方向。

    在这个小小的客厅里,首长们的目光常常落在地图上,仔细研究着每一个细节,试图从中找到突破困境的方法。

     首长们时而眉头紧锁,仿佛能从那细微的表情变化中看到他们内心的沉重和焦虑。

    他们仔细分析着敌军的动向,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战局的细节。

    时而又慷慨激昂,声音洪亮而坚定,阐述着战略部署,每一个决策都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直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革命的前途命运。

     在这座两层木楼的二楼,有一间面积仅有十多平方米的小屋。

    这间小屋的墙壁是由篱笆和泥土混合筑成的,看上去质朴而简陋,透露出一种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气息。

    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挤着电台报务员雄国民、译电员机要员马少奎,还有彭家模等机要人员。

    他们的工作环境虽然艰苦,但他们的专注和认真却丝毫不减。

     电台滴滴答答的响声,是这个小屋里唯一的声音,也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

    这声音就像是红军指挥系统的神经中枢,每一次的滴答滴答都可能传递着至关重要的信息。

    他们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眼睛紧紧地盯着电台指针,耳朵紧贴着耳机,在咝咝咝的电流声中捕捉信号,生怕错过任何一条重要信息。

    手指在电键上快速跳动,熟练而准确地操作着电台,将收到的信息迅速传递出去。

     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们都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他们必须确保通讯的畅通无阻,让红军的指挥体系能够高效运转,为胜利提供有力的保障。

     时光在紧张的战斗氛围中如白驹过隙般悄然流逝,转眼间,两个多月的时间转瞬即逝。

    这一天,阳光依旧明媚,小院里的花草树木依旧郁郁葱葱,但一份突如其来的西征命令却如同平静湖面上投入的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彻底打破了小院原有的宁静。

     对于红军战士们来说,每一次行动都意味着未知的挑战和巨大的牺牲。

    然而,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心中唯有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彭家模,作为一名机要员,在得知西征命令的那一刻,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他深知,这一去,路途遥远且充满艰险,不知何时才能再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更不知是否还能有机会再见到故乡的亲人和朋友。

    离别的愁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的眼前不断浮现出故乡的青山绿水,浮现出亲人的音容笑貌。

    那些美好的回忆在这一刻变得愈发珍贵,仿佛是他生命中最璀璨的明珠,令他难以割舍。

     现在的他,作为一名红军战士,他深知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之重大。

    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水深火热的艰难境地,党和人民迫切需要他们挺身而出,去英勇战斗,去开拓新的革命根据地,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尽管他心中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对亲人朋友有着无尽的思念,年迈的父母不知他走向了何方?从小约定的婚事也不知女方长成了什么样?但他清楚地知道,这些儿女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