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周纪二 显王
关灯
小
中
大
玩完,还贪图商於的富贵,独揽秦国大权,把百姓都得罪光了。
哪天秦王一去世,想收拾你的人还少吗?”商鞅根本没当回事,结果五个月后就大祸临头。
显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37年,甲申年,韩国的申不害去世。
显王三十三年,公元前336年,乙酉年,宋国太丘的神社消失了。
邹国人孟子去见魏惠王,惠王问:“老先生,您大老远跑来,有啥能让我国变强的好办法不?”孟子说:“您别总想着‘利’,讲讲仁义就行了!国君想着怎么让国家获利,大夫想着怎么让家族获利,百姓想着怎么让自己获利,上上下下都只看重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讲仁爱的人不会抛弃亲人,讲道义的人不会背叛君主。
”惠王说:“说得在理。
” 早年,孟子拜子思为师,问过治理百姓最该先做什么。
子思说:“先让他们获利。
”孟子反驳:“君子教育百姓,讲仁义就够了,提什么利?”子思解释:“仁义本身就是最大的利。
上位者不仁,百姓就没法安居乐业;上位者不义,百姓就爱耍诈。
这才是最大的不利。
《易经》里说‘利,就是义的和谐’,还说‘利用它来安身立命,从而提高品德’,这些都是大利啊。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司马光评论说:子思和孟子的话,本质是一样的。
只有讲仁义的人,才明白仁义带来的长远利益,不仁不义的人根本不懂。
所以孟子跟梁惠王只谈仁义不谈利益,是因为对话对象不同。
显王三十四年,公元前335年,丙戌年,秦国攻打韩国,拿下宜阳。
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丁亥年,齐王和魏王在徐州会面,互相承认对方为王。
韩昭侯要修个超豪华的大门,屈宜臼泼冷水:“您肯定走不上这门!为啥?不合时宜啊!我说的时宜,不是指日子,而是说人有顺利和不顺利的时候。
以前您日子好过,都没想着修高门。
前年秦国刚占了宜阳,今年又大旱,您不趁这时候救济百姓,还搞奢侈工程,这就是‘形势不好还瞎折腾’,能有好果子吃?” 越王无疆准备攻打齐国,齐王派人忽悠他:“打齐国哪有打楚国划算?”越王信了,转头去打楚国。
结果被楚军打得落花流水,楚国趁机把原来吴国的地盘全占了,东边一直扩张到浙江。
越国从此四分五裂,王室子弟争着当王、当君,在海边苟延残喘,还得向楚国称臣。
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戊子年,楚王攻打齐国,包围徐州。
韩国这边,豪华大门修好了,韩昭侯却去世了,儿子宣惠王继位。
这时候,洛阳人苏秦闪亮登场。
他一开始跑去跟秦王推销统一天下的策略,秦王根本不搭理他。
苏秦只好换个目标,跑去游说燕文公:“燕国为啥没被人攻打?还不是因为南边有赵国当挡箭牌!秦国要打燕国,得跑一千里;赵国打燕国,一百里就到。
不担心眼前的威胁,却防备八竿子打不着的敌人,这算盘打得也太离谱了。
您不如和赵国结盟,天下诸侯联合起来,燕国保准太平!” 燕文公被说动了,资助苏秦车马,让他去游说赵肃侯。
苏秦见到赵肃侯,开启“嘴炮”模式:“现在崤山以东的国家,就属赵国最强,秦国最忌惮的也是赵国。
但秦国为啥不敢打赵国?还不是怕韩、魏在背后捅刀子。
秦国打韩、魏,一路畅通无阻,慢慢就能打到人家都城。
韩、魏扛不住,肯定得向秦国低头。
没了韩、魏当屏障,赵国就危险了!我看天下地图,诸侯地盘是秦国的五倍,兵力是秦国的十倍。
六国联合起来向西攻秦,秦国必败。
那些主张连横的人,就想着割诸侯的地讨好秦国,秦国强大了,他们自己荣华富贵,才不管国家的安危,天天拿秦国吓唬诸侯,好割地求荣。
我替您想了个招,不如联合韩、魏、齐、楚、燕,搞个‘合纵联盟’对抗秦国。
让各国将领在洹水会盟,交换人质,签盟约:‘秦国敢打一国,其他五国就出兵,要么骚扰秦军,要么救援。
谁违约,五国一起揍他!’六国结盟,秦国绝对不敢
哪天秦王一去世,想收拾你的人还少吗?”商鞅根本没当回事,结果五个月后就大祸临头。
显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37年,甲申年,韩国的申不害去世。
显王三十三年,公元前336年,乙酉年,宋国太丘的神社消失了。
邹国人孟子去见魏惠王,惠王问:“老先生,您大老远跑来,有啥能让我国变强的好办法不?”孟子说:“您别总想着‘利’,讲讲仁义就行了!国君想着怎么让国家获利,大夫想着怎么让家族获利,百姓想着怎么让自己获利,上上下下都只看重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讲仁爱的人不会抛弃亲人,讲道义的人不会背叛君主。
”惠王说:“说得在理。
” 早年,孟子拜子思为师,问过治理百姓最该先做什么。
子思说:“先让他们获利。
”孟子反驳:“君子教育百姓,讲仁义就够了,提什么利?”子思解释:“仁义本身就是最大的利。
上位者不仁,百姓就没法安居乐业;上位者不义,百姓就爱耍诈。
这才是最大的不利。
《易经》里说‘利,就是义的和谐’,还说‘利用它来安身立命,从而提高品德’,这些都是大利啊。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司马光评论说:子思和孟子的话,本质是一样的。
只有讲仁义的人,才明白仁义带来的长远利益,不仁不义的人根本不懂。
所以孟子跟梁惠王只谈仁义不谈利益,是因为对话对象不同。
显王三十四年,公元前335年,丙戌年,秦国攻打韩国,拿下宜阳。
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丁亥年,齐王和魏王在徐州会面,互相承认对方为王。
韩昭侯要修个超豪华的大门,屈宜臼泼冷水:“您肯定走不上这门!为啥?不合时宜啊!我说的时宜,不是指日子,而是说人有顺利和不顺利的时候。
以前您日子好过,都没想着修高门。
前年秦国刚占了宜阳,今年又大旱,您不趁这时候救济百姓,还搞奢侈工程,这就是‘形势不好还瞎折腾’,能有好果子吃?” 越王无疆准备攻打齐国,齐王派人忽悠他:“打齐国哪有打楚国划算?”越王信了,转头去打楚国。
结果被楚军打得落花流水,楚国趁机把原来吴国的地盘全占了,东边一直扩张到浙江。
越国从此四分五裂,王室子弟争着当王、当君,在海边苟延残喘,还得向楚国称臣。
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戊子年,楚王攻打齐国,包围徐州。
韩国这边,豪华大门修好了,韩昭侯却去世了,儿子宣惠王继位。
这时候,洛阳人苏秦闪亮登场。
他一开始跑去跟秦王推销统一天下的策略,秦王根本不搭理他。
苏秦只好换个目标,跑去游说燕文公:“燕国为啥没被人攻打?还不是因为南边有赵国当挡箭牌!秦国要打燕国,得跑一千里;赵国打燕国,一百里就到。
不担心眼前的威胁,却防备八竿子打不着的敌人,这算盘打得也太离谱了。
您不如和赵国结盟,天下诸侯联合起来,燕国保准太平!” 燕文公被说动了,资助苏秦车马,让他去游说赵肃侯。
苏秦见到赵肃侯,开启“嘴炮”模式:“现在崤山以东的国家,就属赵国最强,秦国最忌惮的也是赵国。
但秦国为啥不敢打赵国?还不是怕韩、魏在背后捅刀子。
秦国打韩、魏,一路畅通无阻,慢慢就能打到人家都城。
韩、魏扛不住,肯定得向秦国低头。
没了韩、魏当屏障,赵国就危险了!我看天下地图,诸侯地盘是秦国的五倍,兵力是秦国的十倍。
六国联合起来向西攻秦,秦国必败。
那些主张连横的人,就想着割诸侯的地讨好秦国,秦国强大了,他们自己荣华富贵,才不管国家的安危,天天拿秦国吓唬诸侯,好割地求荣。
我替您想了个招,不如联合韩、魏、齐、楚、燕,搞个‘合纵联盟’对抗秦国。
让各国将领在洹水会盟,交换人质,签盟约:‘秦国敢打一国,其他五国就出兵,要么骚扰秦军,要么救援。
谁违约,五国一起揍他!’六国结盟,秦国绝对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