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九年义务教育的震撼

关灯
    秦始皇摸着下巴思忖: “这个科举制度倒是有意思。

    ” “经乡试、殿试、会试,考试内容逐渐深入,层层选拔挑选人才。

    ” “我大秦读书人本就稀少,高中状元之人必是人中龙凤!” 李斯看着天幕连连点头,异常惊喜。

     “陛下,此法甚妙!” “大秦取仕制度多为世袭。

    ” “开设科举,可取民间真才实学之人,也可剔除贵族中无才之人!” “自春秋战国时起,百家争鸣。

    民间思想家频出。

    ” “此科举制度可使其在秦为官。

    ” “届时必为我大秦中流砥柱!” 始皇帝微微颔首,很肯定李斯这番话。

     只是这平民为官,必定会触及到王侯世家的利益。

     先秦商鞅变法就是触及到贵族利益,最终被车裂。

     而且如今秦国百废待兴,基建四起。

     朝政广征民夫兴建长城,虽并未每户全部征集,至少留下一个人。

     但大部分都会在家忙农事,照料老人。

     平民中也罕有读书人。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才是。

     ...... 刘彻的脸上写满了疑惑,眉头紧皱,眼中露出些许迷茫和不解。

     这科举制度看起来是朝廷选拔官吏的考试。

     他即位之初,将选拔官吏由先秦时期的世官制改成察举制。

     察举制首先得通过郡守或者诸侯的举荐,再经试用考核才任命官职。

     如果官员推荐的人如果没有通过考核,或者在为官之后犯事,这个官员也需承担相应的责任。

     经察举制选出了一些很有能力的官员。

     例如董仲舒、东方朔。

     他自认为察举制公平公正,广纳人才。

     可是天幕倒是完全没提呀。

     看来是有些许弊端,以至于被科举制度取代。

     倒是这科举选出的状元颇得后世之人肯定。

     可是科举制是一级一级的考试。

     读书人本就稀少,如此选出的人必然只有凤毛麟角。

     如今大汉乃多事之秋,急需人才。

     他已经颁布诏令,向天下召集经世之才。

     逐级考试实在是来不及。

     等这次攻打完匈奴,再做打算吧。

     ...... 朱元璋一脸得意,胡子感觉都要翘到天上去了。

     我大明的状元都不是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只会背四书五经。

     从举人开始,就是靠个人能力发挥了,都是肚子里面有真货的良才。

     当然状元不止得有能力,还得有颜值。

     朱元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