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关灯
    也能猜个**不离十。

    如果教好了中医基础理论,她应该是看得懂医书的。

    想当年高考时,文言文的题,她可是拿了满分的。

     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机会难得。

    妙如有了具体目标后,连夜苦读,飞速地完成了师叔布置下来的强记任务。

    有前面半个月的实践作基础,这些草药记起来,也不算太难。

     当她站在药庐前被抽查时,妙如背草药时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还是让慧明师叔大吃了一惊。

    镇住老师的后果就是,她不仅要当药童,还得当见习生。

    慧明师叔每次看诊时,都要她在一旁伺候,教她如何辨识症状,望闻问切的技巧,还让她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回去后归纳总结。

    每天忙得团团转,累得精神恍惚之余,突然发现此场景,好像蛮眼熟的。

     其实妙如还是很能理解慧明师叔的,他自己应该是从实践中,练就了一身好医术。

    再加上她是一个学龄前儿童,没法先行进行理论教学,就只能让她先记住那些草药,摸熟那些症状了。

    对号入座倒能琢磨出一些规律来,起码能先培养起学医的兴趣。

    妙如知道她的时间有限,明年后年父亲丁忧结束,一家人势必会离了此地。

    下次回来还不知是猴年马月,祖父祖母均已不在,又有不能在原籍为官的回避制度。

    离了云隐山上的灵慈寺,自己上哪儿找这么好的学医机会去?! 为此,妙如找机会向师傅申请,能否上寺里的藏经阁,借两本医书来瞧瞧?慧觉大师向师弟问明她的学医状况后,就欣然同意了。

    缠着师叔教完医理,记牢那些专有名词后,妙如就开始啃读医书。

    这两师徒间的教学模式,由主动的“教”,变成了主动的“问”。

    有些刁钻的问题,连师叔也答不上来,于是学习又变成了讨论,讨论过后,慧明师叔也开始钻藏经阁了。

     妙如心里想,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