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关灯
小
中
大
杨逍浅浅一笑,拱手一揖,笑道:“陛下,久违了。
” 朱元璋立在烛架前,手上的烛台已经被他放在了烛架上,他背对着杨逍,手里拿着剪子有一下没一下的剪着烛心:“杨教主此来有何贵干?” 杨逍前跨几步,走到朱元璋身侧,仅用两人皆能听到的声音低低说道:“明教愿意不参世事,还请陛下降旨不要为难我教中兄弟。
”他亦剪起了烛心,看似无意实则有意,“陛下应当知晓,杨某能孤身潜入皇宫而不惊动任何守卫,也能悄无声息地朝朱老四问罪。
” 他特意说了“朱老四”,那是朱元璋在明教时候的名字。
朱元璋并没有退出明教,也没有办法退出明教,入了明教一生便都是明教的人。
杨逍不是以臣民的身份来见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而是以明教教主的身份来见那个无数次违反了明教教规的明教众人朱老四,他是教主,自有权处置教中败类。
比起之前,杨逍的武功不知高了多少,天下间已无人能拦他,连守卫得如此森严的皇宫对他而言也根本算不得什么。
他是在胁迫朱元璋,可他也是不得不为之。
这些年,明教已经如此谨小慎微,但朱元璋从没有打算放过明教,死在朱元璋手下的明教兄弟已经太多太多了。
第一百七十七章:九曲鸳鸯壶 朱元璋剪烛的手顿了顿,慢慢放下剪子去瞧杨逍。
他见他未动声色,仍是这般慢条斯理地拨亮着殿内的烛火,直到拨弄完那一排红烛,杨逍的目光亦落在了朱元璋身上。
“杨教主这是在威胁我?”他目光忽而犀利,想老鹰般紧紧锁住杨逍。
杨逍勾了勾唇角,不再看他,半昂起的脑袋随着目光定格御案上方的一方匾额之上,那是他顶熟悉的字迹,是朱元璋亲笔所书的四个大字返璞归真。
《战国策齐策四》君子曰:“触直租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朱元璋把这四个字悬在头顶,这便是说他能领悟新知就已经很满足了,即便他已经坐上了皇帝的位置,就算没有成就更大大事的本事,便就维持这样的家国,如此他这一生也是成功的。
杨逍浅浅叹了一声,阖眸说道:“明教教众皆已隐退,明教于陛下没有任何威胁,陛下为何还是不愿意放过他们?就因为他们在闲谈间提到明教、提到明朝,陛下知道了就要把他们赶尽杀绝吗?陛下出自明教,当知明教不会再起事。
杨某不懂陛下到底在害怕什么?” 朱元璋低笑两声,同他一般负手而立:“杨教主岂会不懂?只是不愿相信罢了。
你是聪明人,否则当年就不会默许我的计划,也就没有现在的明朝了。
你我远隔千里……” 杨逍忽的回过头,一双异常凌厉的眸子紧盯朱元璋,却忽然泄了气似的叹息道:“陛下步步紧逼,仅仅为了见杨某一面。
陛下一封诏令,杨某又怎敢不来?何故要伤那些无辜兄弟的性命?陛下所虑杨某明白,杨某此行也只为求得陛下一纸诏令,让明教真正隐退避世、让教众不再担惊受怕。
” 朱元璋笑道:“杨教主明白就好。
” 他行至御案旁,湖笔沾了徽墨,在展开的明黄色圣旨上挥毫落笔,最后按上了那个昭示着皇帝身份的玉玺。
他捧起圣旨在嘴边吹了吹,待到墨迹干涸,这纸诏令便到了杨逍手上。
仿佛只是老友间的约定,可在朱元璋和杨逍之间,却已经燃起了滚滚硝烟。
圣旨上是依杨逍的意思写的,说的是只要明教避世不出便不许任何人为难明教。
这是一封密旨,朱元璋没有昭告天下的打算,当然也不需要昭告天下,世上最想动明教的人只有朱元璋,他不动便无人敢动。
这封诏令不过是求得一份安心,为明教留好了退路。
所有涉事的人都有退路,可是杨逍…… 他合上圣旨,朝殿门口唤了声“范遥”,一个
” 朱元璋立在烛架前,手上的烛台已经被他放在了烛架上,他背对着杨逍,手里拿着剪子有一下没一下的剪着烛心:“杨教主此来有何贵干?” 杨逍前跨几步,走到朱元璋身侧,仅用两人皆能听到的声音低低说道:“明教愿意不参世事,还请陛下降旨不要为难我教中兄弟。
”他亦剪起了烛心,看似无意实则有意,“陛下应当知晓,杨某能孤身潜入皇宫而不惊动任何守卫,也能悄无声息地朝朱老四问罪。
” 他特意说了“朱老四”,那是朱元璋在明教时候的名字。
朱元璋并没有退出明教,也没有办法退出明教,入了明教一生便都是明教的人。
杨逍不是以臣民的身份来见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而是以明教教主的身份来见那个无数次违反了明教教规的明教众人朱老四,他是教主,自有权处置教中败类。
比起之前,杨逍的武功不知高了多少,天下间已无人能拦他,连守卫得如此森严的皇宫对他而言也根本算不得什么。
他是在胁迫朱元璋,可他也是不得不为之。
这些年,明教已经如此谨小慎微,但朱元璋从没有打算放过明教,死在朱元璋手下的明教兄弟已经太多太多了。
第一百七十七章:九曲鸳鸯壶 朱元璋剪烛的手顿了顿,慢慢放下剪子去瞧杨逍。
他见他未动声色,仍是这般慢条斯理地拨亮着殿内的烛火,直到拨弄完那一排红烛,杨逍的目光亦落在了朱元璋身上。
“杨教主这是在威胁我?”他目光忽而犀利,想老鹰般紧紧锁住杨逍。
杨逍勾了勾唇角,不再看他,半昂起的脑袋随着目光定格御案上方的一方匾额之上,那是他顶熟悉的字迹,是朱元璋亲笔所书的四个大字返璞归真。
《战国策齐策四》君子曰:“触直租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朱元璋把这四个字悬在头顶,这便是说他能领悟新知就已经很满足了,即便他已经坐上了皇帝的位置,就算没有成就更大大事的本事,便就维持这样的家国,如此他这一生也是成功的。
杨逍浅浅叹了一声,阖眸说道:“明教教众皆已隐退,明教于陛下没有任何威胁,陛下为何还是不愿意放过他们?就因为他们在闲谈间提到明教、提到明朝,陛下知道了就要把他们赶尽杀绝吗?陛下出自明教,当知明教不会再起事。
杨某不懂陛下到底在害怕什么?” 朱元璋低笑两声,同他一般负手而立:“杨教主岂会不懂?只是不愿相信罢了。
你是聪明人,否则当年就不会默许我的计划,也就没有现在的明朝了。
你我远隔千里……” 杨逍忽的回过头,一双异常凌厉的眸子紧盯朱元璋,却忽然泄了气似的叹息道:“陛下步步紧逼,仅仅为了见杨某一面。
陛下一封诏令,杨某又怎敢不来?何故要伤那些无辜兄弟的性命?陛下所虑杨某明白,杨某此行也只为求得陛下一纸诏令,让明教真正隐退避世、让教众不再担惊受怕。
” 朱元璋笑道:“杨教主明白就好。
” 他行至御案旁,湖笔沾了徽墨,在展开的明黄色圣旨上挥毫落笔,最后按上了那个昭示着皇帝身份的玉玺。
他捧起圣旨在嘴边吹了吹,待到墨迹干涸,这纸诏令便到了杨逍手上。
仿佛只是老友间的约定,可在朱元璋和杨逍之间,却已经燃起了滚滚硝烟。
圣旨上是依杨逍的意思写的,说的是只要明教避世不出便不许任何人为难明教。
这是一封密旨,朱元璋没有昭告天下的打算,当然也不需要昭告天下,世上最想动明教的人只有朱元璋,他不动便无人敢动。
这封诏令不过是求得一份安心,为明教留好了退路。
所有涉事的人都有退路,可是杨逍…… 他合上圣旨,朝殿门口唤了声“范遥”,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