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义 第11到第15回

关灯
    彩,连叔宝自己都觉得甚是得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叔宝舞罢枪,罗公传令开操。

    但见教场中炮声一响,阵势按八方排布,军旗分五色飘扬,龙虎旗猎猎,幡帜遮天蔽日:黑色旗帜标北方坎位,如横空黑雾;赤色旗帜识南方离位,似漫天朱霞;白色旗帜列西方庚辛,若平野落雪;青色旗帜分东方甲乙,如乱山回春。

    好一派雄武之师,果然名不虚传。

     操演完毕,中军官禀请下令比试弓矢。

    罗公问叔宝:“你可会射箭?”本意是若会射便试,不会便罢。

    叔宝此时正自得意,只道锏枪舞得好,射箭也不在话下,便随口应道:“会射。

    ”却不知罗公标下千员官将中,仅三百人善射,此次从中挑选六十员骑射高手,皆能矢不虚发,即便射固定的枪杆,对寻常人来说也非易事。

    罗公知叔宝力大,便将自己用的弓和九支箭递与他。

    军政司将叔宝名字补入名单,跪禀:“老爷,众将射何物为目标?”罗公因有叔宝在内,便道:“射枪杆吧。

    ”这射枪杆本是较容易的科目——所谓枪杆,不过是后帐取出的九尺长木杆,在一百八十步外插定,以蓝旗为记。

     军政司按名册点名,众将依次登场。

    这些将官平日勤加练习,连新补的旗牌官史大奈在内,竟有五七人一箭射中,无一流矢落地。

    叔宝排在后面,见众人射中,心中懊悔:“我不该说大话!方才姑爷问我会不会射箭,我应‘不会’便罢了,何苦充能?” 罗公一心为叔宝着想,见他神色恍惚,便知其弓矢不济,唤他近前道:“你看我标下诸将,皆善奇射。

    ”本想等叔宝谦让,便可免他射箭,不料叔宝年少气盛,未解其意,脱口道:“诸将射枪杆是死物,不足为奇。

    ”罗公问:“那你有何奇射本领?”叔宝道:“小侄会射天边不停翅的飞鸟。

    ”罗公年高性倔,心想你既夸下海口,便射个飞鸟看看,于是吩咐中军官暂停诸将射箭,专让叔宝射空中飞鸟。

     军政司暂且合卯簿,十万大军皆屏息观望。

    叔宝张弓搭箭立在月台,望穿青天却不见鸟影——此时十万雄兵鼓噪演操,哪有飞禽敢近?罗公便命供给官取来两块生牛肉,挂在大纛旗上。

    血淋淋的牛肉在风中晃动,果然引来几只山中饿鹰,盘旋着俯冲叼肉。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公子在东辕门外替表兄捏一把汗:“表兄今日怕是要出丑了!寻常雀鸟好射,唯有鹰最难——鹰有‘滚豆之睛’,尘不迷、水不迷、草不迷,即便豆滚草中,它在霄汉之上也能看见。

    若射不下鹰,便是言过其实,父亲定不会重用他。

    可怜表兄也是英雄,千里投奔,我助他一箭吧!” 公子悄悄撩开衣服,取出花梢小弩,拽满弓弦,从锦囊中取出软翎竹箭架在弩上,藏于怀中。

    十万官将皆仰头看叔宝射鹰,连跟随公子的四个掌家也未察觉——前边两人自然不知,后边两人面朝西站立,夕阳刺眼,正抬手搭凉棚观望,公子弩箭又轻又无声,竟无人发觉。

     叔宝见鹰俯冲叼肉,刚要扯弓,鹰却已警觉,振翅飞开。

    众人连声催促,叔宝无奈,只得硬着头皮扯满弓弦,一箭射出。

    弓弦声响,鹰早有防备,一个“鹞子翻身”,竟用硬翎裹住箭矢,翩翩落地。

    顿时,五营哨声齐响,大小官将齐声喝彩。

    叔宝自己也纳闷:这鹰怎么就被射下来了? 公子急忙将弩藏进袍服,领四名家将上马,先行回府,也未向母亲提及此事,怕表兄面上难堪。

     中军官取鹰献上,罗公念及叔宝是自家亲戚,亲自下帐为他簪花挂红,鼓乐声中迎回帅府,又吩咐其余诸将不必再射,一概有赏,犒劳三军后,自回府中。

     家宴上,罗公对夫人道:“令侄双锏技艺绝伦,弓矢更是精妙,只是枪法缺乏真传。

    ”又对叔宝道:“府中有射圃,你可与表弟研习枪法。

    ”叔宝谢道:“深感姑父栽培之恩。

    ” 自此,表兄弟二人每日在射圃中走马使枪,罗公闲暇时亲自指点,传授独门枪法,叔宝的武艺日渐精进。

     时光荏苒,转眼间秦叔宝在幽州已逗留半载有余。

    他本是孝子,当初奉差前往潞州时,只道月余便能归家,却不想历经千般波折,引出无数事端。

    如今已过去一年半,老母独居山东无人侍奉,他心中思念之情无刻不在。

    只是他深明事理,暗想:“若我是来幽州探亲,住得久了说母亲年迈要告辞,倒也好开口。

    可我是戴罪之人,幸得姑父提携,若此时告辞,深知老人家性格固执,怎肯轻易放我遂愿?他若说‘今日我在此为官,你便能回去,若不是我,你还能走?’那时归乡不成,反失了他的疼爱。

    ”这番考量自到幽州便在心中盘旋,虽常与表弟亲近,却只能屡屡央公子在姑母面前美言,求姑爷成全他返乡之愿。

    怎奈公子与表兄英雄相惜,情投意合,实舍不得他离去,即便父母有意打发,他也要从中阻拦,不过随口敷衍道:“前日已对母亲说过,父亲说过几日便打发兄长回去。

    ”叔宝无从查证,不知不觉又拖延了数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直至仁寿三年八月,一日罗公在书房考校二人学问。

    公子尚未梳洗,罗公偶然抬头,见粉墙上题有四句诗,认出是秦琼笔迹。

    原来叔宝思家心切,一日酒后有感,便在墙上题了这几句。

    罗公知是他心声,看后心中不悦。

    诗中写道: 一日离家一日深,独如孤鸟宿寒林。

     纵然此地风光好,还有思乡一片心。

     罗公未等二子相见,便转进后堂。

    老夫人迎问道:“老爷在书房考校孩儿学问,为何匆匆进来?”罗公叹道:“别人的儿子养不熟,养了也是白养。

    ”夫人疑惑:“老爷何出此言?”罗公道:“夫人,自令侄到幽州,我待他与亲儿无异,本想等边廷有事,让他立功受赏,封官还乡,光宗耀祖。

    不想他竟不把我当恩人,反生怨怼。

    适才在书房,见壁上题诗尽是思乡之意,倒显得是我留他在此的不是。

    ”夫人闻言落泪道:“先兄早逝,家嫂寡居异乡,只有这一个儿子,出外多年举目无亲。

    老爷如今扶持他,即便让他身着一品官服还乡,也不如让他回家侍奉老母。

    ”罗公问:“夫人也想令侄回去?”老夫人道:“我早有此心,只是不敢多言。

    ”罗公道:“莫要伤感,今日便打发令侄回去。

    ”随即吩咐备饯行酒,并传令营中选一匹良马,配上长途鞍鞒,送到帅府。

    罗公又到书房,让童儿去前边告知秦琼:“请秦大叔把上年潞州贮库物件开个细帐来,我好修书。

    ”此时蔡建德仍在潞州任职,正好让秦琼顺路去取自己的物品。

     童儿到书房传话:“大叔,老爷打算打发秦大叔回山东,让把潞州贮库的物件开个细帐,老爷要修书。

    ”公子也进来告知叔宝,叔宝大喜过望。

    公子道:“快把潞州贮库的东西详细开列,让兄长亲自去取。

    ”叔宝忙取金笺纸,细细开列清楚。

    童儿将帐册取回,罗公写了两封书:一封致潞州蔡刺史,让其归还行李;一封是举荐信,荐秦琼到山东道行台来总管衙门任职。

    酒席备好后,罗公让童儿请公子陪秦大叔出来饮酒。

    老夫人指着酒席说:“这是你姑爷为你饯行的酒。

    ”叔宝哭拜于地,罗公伸手相搀道:“并非老夫强留你在此,我本想等边廷有战事,让你立功受赏,封官还乡,继承你先父遗志。

    不想边廷安宁,未能遂愿。

    你姑母说令堂年事已高,如今打发你回去。

    这两封书,一封到潞州蔡建德处取鞍马行李,另一封你带到山东,投给山东大行台兼青州总管来护儿。

    我与他父辈相交,如今他镇守一方,举荐你到他麾下做个旗牌官,日后有功,尚可谋求进步。

    ”叔宝叩谢,拜别姑母,与表弟罗成四拜相别。

    席间饮了几巡酒,便告辞起身。

    此时鞍马行囊已收拾停当,出了帅府,尉迟南、尉迟北得知消息,都备酒挽留。

    叔宝略表谢意,便连夜赶到涿州辞别张公谨。

    张公谨想留他在家几日,无奈叔宝归心似箭,只得作罢,写了回信让他转交单雄信,便挥手作别。

     叔宝归心似箭,马不停蹄,两三天便赶到河东潞州。

    进城后到府前饭店,王小二先看见了,慌忙跑回家喊:“婆娘,不好了!”柳氏问:“怎么了?”小二道:“当年在咱家欠饭钱的秦客人,因人命官司被判到幽州,这一两年竟挣了个官回来,戴着大帽,骑着马往府前来了。

    他肯定恨死我了,这可怎么办?”柳氏道:“古人说得好:‘去时留人情,转来好相见。

    ’当初我叫你别那么势利,你偏不听,如今没脸见人家了吧。

    你躲躲吧。

    ”小二道:“我躲不了啊。

    ”柳氏问:“为什么躲不了?”小二道:“我开的是饭店,万一他说要住下等我相见,我能躲多久?”柳氏问:“那怎么办?”小二道:“就说我死了吧。

    人死不记仇,等他走了,我再出来。

    ”王小二慌了神,想出这么个主意,忙躲开了。

    柳氏是个贤妻,只得依他,在家中假哭起来。

     叔宝到店门外下马,柳氏迎上去道:“秦爷来了。

    ”叔宝道:“贤人,我还没进来谢你呢。

    ”吩咐手下看好马上行李,待他到府中投了文书再来。

    他取了罗公的书信,径直往府中而去。

     此时蔡刺史正在升堂,守门人禀报幽州罗老爷差官下书。

    蔡公吩咐让来人进见。

    叔宝是个懂事之人,得意之时更显谨慎,从东角门捧着书信走上堂来。

    蔡刺史在公座上一眼便认出是秦琼,忙走下滴水檐,以礼相待。

    叔宝上月台行庭参大礼,蔡公先询问罗公近况,接着提到仁寿二年皂角林之事,说已从宽发落。

    叔宝道:“蒙老大人提携,秦琼感恩不尽。

    ”蔡公道:“童环、金甲从幽州回来,说罗老将军是你亲戚,我十分高兴,便有意指点你去幽州与令亲相会。

    ”叔宝道:“家姑父罗公有书在此。

    ”蔡公叫人接过,见信封是罗公亲笔,便没回公座,当场拆开看完,说道:“秦壮士,罗老将军这封信没别的事,只是要取当年在我潞州寄存的物件。

    ”叔宝称是。

    蔡刺史命库吏取来仁寿二年寄库赃罚簿,库吏与库书核对旧存、新收、开除、实在数目,将簿册呈到公座上。

    蔡刺史用珠笔核对银子数目,发现当日皂角林捕人进房时已丢失一些,加上参军厅从中克扣,与原数不符,只剩碎银五十两封存未动。

    黄骠马已发卖,马价银三十两存库;五色潞绸十匹,做成的寒夏衣四套、缎帛铺盖一副、枕顶等物都在;熔金马鞍辔一副,镫扎俱全;金装锏两根,一一清点后,叫库吏搬到月台上交给秦琼。

    叔宝一人拿不了这么多东西,曾押送他的童环、金甲见状,便帮他搬运。

    蔡刺史又吩咐库吏从本府公费银中取出一百两,包好送给罗老将军的令亲秦壮士作为路费,正是“时来易觅金千两,运去难赊酒一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叔宝拜谢蔡公,拿着一百两银子,与童佩之、金国俊一起搬着行李回到王小二店中。

    正与二人叙话,只见柳氏哭拜于地,说道:“上年拙夫不懂事,太过势利,得罪了秦爷,如今他已不在人世。

    自秦爷出事,参军厅拘拿窝家,我们花了几两银子,他心中郁闷,一病不起就走了。

    ”叔宝道:“当年也不怪你丈夫,我当时囊中空虚,让他看轻了,世态炎凉本就如此。

    只是你当年一针一线的恩情,我至今铭记在心。

    如今你已是寡妇孤儿,我曾说过,你可比淮阴漂母,今日暂且以百金相赠,聊表心意。

    ”柳氏拜谢。

    叔宝让佩之、国俊在店中稍等,自己前往南门外探望高开道的母亲,不想高母半年前已迁往别处,正所谓“富来报德易,困日施恩难。

    所以韩王孙,千金酬一餐”。

     叔宝回到王小二店中,将取出的物件捆在马鞍旁,马却因负重过大显得吃力。

    佩之道:“小弟二人牵马,陪兄到二贤庄单二哥处,再借匹马回乡吧。

    ”三人辞别柳氏,出西门往二贤庄而去。

     第15回秦叔宝归家待母齐国远截路迎朋 诗曰: 友谊虽云重,亲恩自不轻。

    鸡坛堪系念,鹤发更萦情。

     心逐行云乱,思随春草生。

    倚门方念切,切莫滞行旌。

     五伦之中,生育我们的是父母,理解我们的是朋友。

    若朋友不能成全他人的孝道,便称不上相知。

    秦叔宝在罗府时,因思念母亲而无心功名,本就是个孝子,却不知那些成全他孝道的朋友,心意更为急切。

    就像单雄信,当初因爱惜叔宝身体,不让他与樊建威一同还乡,后来却引出皂角林之事,导致叔宝发配幽州,母子分离,心中十分不安。

    但叔宝发配幽州后,行止身不由己,雄信纵有力气也无处使。

    直到有人告知叔宝回潞州取行李,雄信心中大喜,暗想:“此番他必定会来看我!”于是备下酒席,倚门等候。

     想到三人步行迟缓,雄信等到月上东山、花枝摇曳时,忽然听见林中马嘶,高声问道:“可是叔宝兄来了?”童佩之答道:“正是!”雄信鼓掌大笑,真可谓“月明千里故人来”。

    众人到庄中相见,携手言欢,喜形于色。

    佩之、国俊一同陪来更是锦上添花。

    众人下马卸鞍,将行李搬入书房,叔宝与雄信取来拜毡,行大礼相拜。

    家童抬上酒菜,四人入席坐下。

     叔宝取出张公谨的回书递给雄信,雄信看后说道:“上年兄到幽州,行色匆匆,即便有书信往来,也未详细讲述与罗令亲相会的情形,今日愿闻兄在令亲府中两年多来的经历。

    ”叔宝停下酒杯叹道:“小弟有千言万语想与兄倾诉,可如今相逢,却不知从何说起,待今夜与兄同榻而眠,再细诉衷肠。

    ”雄信却放下酒杯道:“并非小弟今日不愿留客,实在是酒后便要请兄上路,不敢久留。

    ”叔宝疑惑追问缘由,雄信叹道:“自兄去幽州两年,令堂老夫人有十三封书信寄至寒庄,前十二封都是令堂亲笔所写,小弟备了些薄礼,回信安慰令堂。

    可就在一个月内,第十三封书信却非令堂所写,而是尊夫人的笔迹。

    信中说令堂染病,无法执笔写信。

    小弟如今只望兄速速还乡,与令堂相见,成全人间母子之情。

    ” 叔宝闻言,五脏俱焚,泪如雨下,说道:“单二哥,若真是如此,小弟片刻也不能耽搁!只是从幽州带来的马已被我骑坏,路途遥远,心急马慢,这可如何是好?”雄信笑道:“自兄去幽州后,潞州府将兄的黄骠马发卖,小弟当即用三十两银子纳于库中,买回养在寒舍。

    我但凡想兄,便到槽头看马,睹物思人。

    昨日到槽头,那良马似知故主归来,嘶鸣踢跳,有人将此情形告知于我。

    今日兄恰好到此!”说罢,命手下牵出黄骠马。

    叔宝拜谢雄信,取出从府中领回的鞍辔——原是雄信按这马的身形定制,擦抹干净后给马配上,将沉重的行李捎在马上,不再入席饮酒,辞别三位好友,翻身上马出庄。

     一路上,叔宝衣不解带,扬鞭催马,如逐电追风般迅猛。

    那马四蹄翻飞,耳旁只闻风声呼啸,逢州过县,一夜天明竟行了一千三百里路。

    正午时分,已到济州地面。

    叔宝在外漂泊三年尚可忍受,如今到了家乡,望见城墙,恨不得肋生双翅飞到堂前,反而焦躁起来。

    即将进入街道时,他翻身下马,牵着马步行,将缠鬃大帽往下按了按,但凡经过朋友家门,便低头遮面、快步急走。

    转过城门,沿着城墙根走到自家住宅后门。

    可怜家中主人三年未归,门垣早已颓败不堪。

     叔宝一手牵马,一手敲门,妻子张氏在屋内问道:“哎,丈夫多年在外,是何人敲击我家后门?”叔宝听见妻子声音,早已心酸落泪,急忙出声问道:“娘子,母亲的病好了吗?我回来了!”张氏听见丈夫归来,哽咽答道:“还未痊愈。

    ”急忙开门,叔宝牵马进屋。

    张氏见丈夫此番打扮,不知做了多大的官,心中悲喜交加。

    叔宝与妻子见礼,张氏说道:“婆婆吃了药刚睡下,身体虚弱得很,你轻些进去。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叔宝蹑手蹑脚走进老母卧房,只见两个丫头三年间都已长大。

    他伏在床边,见老母面朝里床,鼻息微弱如游丝,摸摸肩膀身躯,瘦得如同枯柴。

    叔宝自知手重,不敢触碰,搬来椅子在床边叩首,低声唤道:“母亲醒醒!”老母本就游魂似的,身体沉重难转身,面朝里床如同梦中,呼唤儿媳。

    张氏站在床前应道:“儿媳在此。

    ”秦母叹道:“我儿啊,你的丈夫恐怕已不在人世了。

    我刚合眼小睡,就听见他在床前絮絮叨叨叫我,想来是千里还魂回家见母了。

    ”张氏忙道:“婆婆,这不孝顺的儿子回来了,正跪在这里呢!”叔宝叩首道:“太平郎回来了!” 秦母本就因思念儿子致病,如今听见儿子归来,病去了一半。

    平日里起身解手,需媳妇和两个丫头搀扶许久,今日听见儿子回来,竟自己爬起坐在床上,急忙拉住叔宝的手。

    老人家激动得哭不出泪,张着嘴只是喊,上下乱捏叔宝的胳膊。

    叔宝再次叩拜老母,老母吩咐:“你莫要拜我,该拜你的媳妇。

    你三年在外,若不是媳妇尽心尽孝,我早死了,也不得与你相见!”叔宝遵母命,转身拜张氏,张氏跪倒道:“侍奉婆婆乃妇道本分,何须丈夫拜谢?”夫妻对拜四拜,坐在老母床边。

    秦母询问在外经历,叔宝将潞州的颠沛流离、远戍幽州的奇遇一一告知。

    老母问:“你姑爷做什么官?你姑母可曾生子?还好吗?”叔宝答道:“姑爷现为幽州大行台,姑母已生表弟罗成,今年十三岁了。

    ”秦母欣慰道:“万幸你姑母有后了。

    ” 说罢,老母挣扎着穿衣,命丫头取水净手,让媳妇拿来香火,要望西北下拜,感谢潞州单员外救儿子性命之恩。

    儿子媳妇急忙搀扶住她:“您病体虚弱,怎可劳动?”老母道:“今日能母子团圆、夫妻相聚,全靠此人恩情,怎能不让我拜谢?”叔宝道:“待孩儿媳妇代您拜谢,母亲改日身体强健了再拜不迟。

    ”秦母这才作罢。

     次日,诸多朋友前来拜访,叔宝一一接待叙话。

    随后收拾好罗公的荐书,备好自己的履历手本,身着戎装前往总管帅府投书。

    这来总管是江都人,出身世袭勋爵,因平陈有功,封为黄县公,官任开府仪同三司、山东大行台兼齐州总管。

    当日帅府放炮开门,来公升帐坐下,叔宝随投文人进府。

    来公看了罗公的荐书和叔宝的手本,唤叔宝上前。

    叔宝一声“有”,如牙缝中迸出春雷,舌尖上跳起霹雳。

    来公抬头一看,只见叔宝跪在月台上,身高八尺,两根金装锏悬于腕下,身材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如寒星闪烁,两道眉似刷漆乌黑,果然是条好汉。

     来公大喜,说道:“秦琼,你在罗爷标下是列名旗牌,我衙门中官将却是论功行赏,不能因私废法。

    暂且补你为实授旗牌,日后有功再行升赏。

    ”叔宝叩首道:“蒙老爷收录帐下,感激您的知遇之恩!”来公吩咐中军,给叔宝发放本衙门旗牌官的服饰,随后点鼓闭门。

    叔宝回家后,备下礼物赠送中军,遍拜同僚。

    他掌管二十五名军汉,众人都来叩见。

    叔宝颇有手段,用从幽州带回的钱财改换门庭,在大行台府中做了三个月旗牌。

     正值隆冬时节,叔宝在帅府伺候本官处理完堂事,来公叫住他:“你在我标下为官三月,尚未重用。

    来年正月十五,长安越公杨爷六十大寿,我已差官去江南织造一品服色,昨日刚回,想差官送礼前往。

    如今天下荒乱,盗贼四起,恐中途有失。

    你有过人勇力,可担此任吗?”叔宝叩首道:“老爷养军千日,用在一时,既蒙差遣,秦琼不敢辞劳!”来公吩咐家将打开宅门,传出礼物:卷箱封锁严密,另有两个大红皮包。

    来公坐在公座上拿出礼单,对照卷箱内物品一一检点,交给叔宝装入皮包。

    礼单上开列着: 圈金一品服五色、玲珑白玉一围、光白玉带一围、明珠八颗、玉玩十件、马蹄金一千两、寿图一轴、寿表一道。

     说起越公杨素的寿诞,外京藩镇官员自谦,通常只用官衔礼单,为何此处用寿表?原来杨素本非皇族,乃突厥可汗后裔,因在隋朝有战功,被赐姓杨。

    他出为大将曾平定江南,入为丞相官居仆射,宠冠百僚,权倾中外,文帝对他言听计从。

    他曾废太子、囚蜀王,朝中文武、外藩镇将半数出自他门下,因此天下官员以王侯之礼尊奉他,差官送礼都用寿表。

     罗公赏赐秦琼马牌令箭和安家盘缠银两,传令中军官从营中选出三匹马:两匹用来背负马弓等装备,一匹供差官乘坐。

    考虑到秦琼身材魁梧,便折算成一匹马的草料银两,又挑选了两名健壮的步卒负责背包。

    秦琼让步卒背着包裹,先回家烧了“脚纸”(旧时出行前的一种习俗),然后进内室拜辞老母亲。

    老夫人见秦琼行色匆匆,跪在膝下,眼中落下泪来,说道:“我儿,我已是风烛残年,欢喜的是与你相逢,害怕的却是离别。

    你在外三年,回家没多久,眼下又要远行,可别像当年那样让老身天天倚门盼望。

    ”秦琼劝慰道:“孩儿如今与以往不同,奉本官马牌,可乘驿站车马往返,来年正月十五送完寿礼,二月初旬必定能回到您膝下。

    ”他又吩咐妻子张氏早晚好好侍奉母亲,张氏答道:“不必你叮嘱。

    ”随后,秦琼让步卒背起包裹,骑上黄骠马踏上行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离开山东后,经过河南,进入潼关,途经渭南三县,来到华州华阴县少华山一带。

    远远望见一座山势险峻的大山,秦琼吩咐两名步卒:“慢些走,让我走在前面。

    ”两人疑惑地问:“秦爷正急着赶路,怎么叫我们慢下来?”秦琼解释道:“你们不知,这地方山势险恶,恐怕有歹人潜藏,我走前面探探路。

    ”两人听后,便不敢再往前,让秦琼牵着紫丝缰绳,纵黄骠马走在最前。

    三人骑马缓缓前行,簇拥着走出谷口。

     只见前方一群英武之人簇拥着一位貌若灵官的壮士,横刀跃马拦住去路,大声喝道:“留下买路钱!”秦叔宝身为勇者自然不惧,看到这么多喽啰,只是付之一笑,心想:“离开家乡才三步远,就有不同的风气。

    在山东、河南,绿林响马一听我的名字,都抱头鼠窜,如今进了关中,盗贼反倒向我讨买路钱?我现在先不通名道姓,免得吓跑了这个强人。

    ”于是,秦叔宝手持双锏纵马而上,照那人顶梁门打去,那人举起金背刀招架,双锏打在刀背上,火星四溅,两人放开坐骑,杀作一团。

    刀来锏架,锏去刀迎,大约斗了三十多个回合,不分胜负。

    原来山中还有两位豪杰,其中一位与秦叔宝有旧交,便是王伯当。

    他辞别李玄邃后经过此山,因与寨主交战不敌,得知对方是豪杰,便被留在寨中。

    而拦住秦叔宝索要“常例”(旧时指规定的钱物)的,名叫齐国远,在山上陪王伯当饮酒的,名叫李如珪。

     正饮酒间,喽罗到聚礼厅禀报:“二位爷,齐爷巡山时,遇到官府的官将,索要常例,不料那人不服,打了起来,三四十回合还不分胜负。

    小的们在一旁看,见齐爷刀法散乱,怕是敌不过那人,请二位爷赶紧去帮忙。

    ”这班英雄最重义气,听说齐国远不能取胜,急忙叫手下牵马,取来器械,下山支援。

    远远望见平地上两人正在激战,王伯当在马上看那下面交战的人,很像秦叔宝,担心好友受伤,便在半山中高声喊道:“齐国远,别打了!”山路高峻,下来还有十多里,怎么叫得应?况且空谷传声,山鸣谷应,此时齐国远正战得激烈,也不知叫的是谁。

    只见尘头扬起,两匹马飞速驰来,已到平地。

    王伯当看清后喊道:“果然是叔宝兄!”两人连忙丢下兵器,解鞍下马,上前赔罪。

    王伯当邀请秦叔宝回山寨,秦叔宝担心吓坏两名背包裹的步卒,忙叫他们近前,说:“你们别慌,这不是外人,是我的相知朋友,在此相聚。

    ”两个步卒这才放下心来。

     李如珪吩咐手下抬秦爷的行李上山,众豪杰各自上马,邀请秦叔宝一同上少华山。

    进关到聚义厅行过礼后,王伯当便拉着秦叔宝赔罪,又摆酒为他接风洗尘。

    秦叔宝与王伯当叙说阔别后的情况,把皂角林伤人获罪、远戍幽州、遇到亲戚在帅府被提拔,直至回乡后承蒙罗公推荐到来公麾下做旗牌官的经历,细细讲了一遍,还说:“如今奉本官差遣,送礼物去长安杨越公府,赶在来年正月十五拜寿。

    刚才与齐兄交手,能结识各位兄长,真是三生有幸。

    ”接着又询问李玄邃的行踪,王伯当说:“他被杨越公的公子相招,想必现在也在长安。

    ”秦叔宝又问:“伯当,你怎么会在这里?”王伯当答道:“小弟路过此山,承蒙齐、李二位贤弟挽留。

    我已写信给单雄信,打算去他那里盘桓些日子。

    今日遇见兄长去长安公干,小弟一时兴起,就不去单二哥那里了,陪兄长去长安贺寿,顺便看灯,寻访玄邃。

    ”秦叔宝是重情之人,忙说:“兄长有这份兴致,一同前行再好不过。

    ”齐国远、李如珪也开口道:“王兄去,小弟愿追随左右。

    ” 秦叔宝却不敢贸然答应,心中暗想:“王伯当偶尔在绿林走动,却是个文雅之人,进长安不会出什么差错。

    可这齐国远、李如珪却是莽撞之人,若带他们去长安,肯定会惹出乱子,到时必定连累我。

    ”但又不好当面说不让他们去,只好用委婉的话对齐、李二人说:“二位贤弟还是别去了。

    王兄是不爱功名富贵的人,弃了前程浪迹湖海。

    我看这山关隘坚固,城垣房屋殿宇规矩森严,仓廪富足,加上二位贤弟本领高强,人丁壮健,如今隋朝将乱,带领少华山众人起事,说不定能分隋朝天下;即便不成,退居此山也足以养老。

    若和我同去长安看灯,不过是儿戏小事。

    往返京城要一个月,等大家散去,二位回来后,以什么为根本?到时恐怕会埋怨我秦琼。

    ”齐国远以为秦叔宝是真心为他们着想,有些迟疑,李如珪却大笑道:“秦兄太小看我和兄弟了!难道我们自幼习武,就打算一辈子落草为寇?只是因为粗鄙不会文才,才只好习武。

    近来奸臣当道,我们无奈才和众人啸聚此山,等待时机。

    兄长说我们在此打家劫舍养成了野性,进长安怕不遵约束,惹祸连累你,不让我们去是常理。

    但说怕我们没处归着,就是小看我们,以为我们要把绿林当终身事业了!”一番话让秦叔宝尴尬不已,只得改口说:“二位贤弟若这么多心,那大家一同去便是。

    ”齐国远立刻说:“同去就别再犹豫!”随即吩咐喽罗收拾战马,选了二十名壮健喽罗背负包裹行李,带上盘费银两,又吩咐山上其余喽罗不许擅自下山。

    秦叔宝也叮嘱那两个步卒不要泄露行踪,以免大家招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更时分,四位好友骑着六匹马,带着手下众人,离开少华山,取道前往陕西。

    大约离长安还有六十里时,已是夕阳西下,王伯当与李如珪并辔而行,远远望见一座旧寺翻新,殿脊上一座流金宝瓶在夕阳下闪闪发亮。

    王伯当在马上感慨:“贤弟,可见世事无常,忽成忽败。

    当年我进长安时,这座寺已经破败,不知如今是什么人发心修得这么齐整?”李如珪说:“我们现在且在山门下歇歇脚,进去瞻仰一下,就知道是谁修建的了。

    ” 自下少华山后,秦叔宝不敢离开齐、李二人左右,担心这两人在官道上对行商过客放响箭抢夺行李,惹出大祸。

    他盘算着,这两人到长安只住两三天还好,若住久了必定会出大事。

    如今才十二月十五,到正月十五还有一个月,不如在前边那座翻新的寺里,向长老借僧房暂住,过了年,灯节前进城,三五天就能约束住他们。

    但又不好明说,便策马靠近齐、李二人,说:“二位贤弟,今年长安住宿贵得很呢!”齐国远笑道:“秦兄怎么不像大丈夫,住宿贵就多用几两银子,还值得说出口?”秦叔宝说:“贤弟有所不知,长安歇家房屋有限,每年房价都是行商过客按老规矩住店。

    今年多了我们这班朋友,我一人带两个步卒,加上各位兄长,就有二三十人。

    难道只有我秦琼有朋友?那些差来贺寿的官员,哪个没朋友?大家高兴来长安看灯,人多屋少,挤在一起受拘束,有银子都没处花!” 齐、李二人野性惯了,最怕拘束,忙问:“秦兄,那怎么办才好?”秦叔宝趁机说:“我想在前边那座翻新的寺里借僧房暂住。

    你看这荒郊野外,可以走马射箭、舞剑抡枪,无拘无束多快活。

    住过新年,到灯节前我进城送礼,列位兄长正好可以看灯。

    ”王伯当也心领神会,在一旁极力附和。

    说话间,已到山门口,众人下马,命手下看守行囊马匹,四人整理衣襟,进了山寺二门,过了韦驮殿,沿着南道走向大雄宝殿。

    这甬道很长,远远望去,佛殿四角还未修缮完毕,屋脊已画好,檐前还没收拾,月台下搭着高架,匠人正在收拾檐口。

    架木外设有一张公座,上面张着黄罗伞,伞下公座上坐着一位紫衣少年,旁边站着五六人,都穿着青衣大帽,垂手侍立,十分规矩。

    月台下竖着两面虎头硬牌,用朱笔标着字,还有刑具排列着。

    众人不知这官儿是谁,也不知道该不该进去。

     喜欢古典白话合集请大家收藏:()古典白话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