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元嘉北伐刘义隆

关灯
    一、刘义隆的“南朝梦”:老爹留下的家业与他的“小目标” 公元422年,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刚咽下最后一口气,他的儿子刘义隆还在荆州当刺史呢。

    这位后来被称为宋文帝的皇帝,当时才17岁,接到京城传来的消息时,估计正对着长江发呆——老爹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猛人,自己这弱身子骨,能守住这摊子吗? 刘裕确实给儿子留了份“豪华套餐”:北面打跑了南燕、后秦,疆域一度到黄河;南面压制了士族门阀,皇权空前集中。

    但刘裕有个毛病——爱杀前朝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就是被他派人用被子捂死的,这事儿搞得朝野上下有点慌:“这刘家皇帝,下手够黑啊!” 刘义隆登基后,干得还挺像样。

    他不像老爹那样天天砍人,而是搞“元嘉之治”:劝农桑、兴学校、清户籍,史书记载当时“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

    晨出暮归,自事而已”(《宋书·良吏传序》)。

    这段话意思就是:老百姓日子好过了,交税干活不折腾,早出晚归种地,挺踏实。

     但刘义隆心里有个疙瘩——老爹北伐打到黄河,自己咋能窝在江南喝喝茶就完了?他看北魏拓跋焘在北方蹦跶,心里痒痒:“老刘家的血性不能丢,我得学老爹,把失地收回来!”这想法一起,就像心里长了草,不薅不行。

     二、三次北伐:从“小目标”到“大型翻车现场” 第一次北伐:偷鸡不成蚀把米(公元430年) 刘义隆先派老将到彦之挂帅,率五万大军北伐。

    出发前,他在皇宫里搞了个“誓师大会”,指着地图说:“河南之地,本是我旧土,如今一定要拿回来!”到彦之也挺激动:“陛下放心,咱大军一到,北魏肯定望风而逃!” 结果呢?北魏拓跋焘玩了手“诱敌深入”,主动放弃洛阳、虎牢等城,把宋军晾在黄河边上。

    到彦之占了空城正高兴,冬天来了,黄河结冰,北魏骑兵踩着冰面杀过来,宋军步兵根本扛不住,一路败退,兵器扔得满地都是,到彦之自己坐着小船逃回江南,第一次北伐就这么“凉凉”了。

     第二次北伐:拓跋焘“旅游”到长江边(公元450年) 第一次失败后,刘义隆憋了二十年,攒了更多钱,觉得“这次肯定行”。

    他找大臣鲍照写了篇《代出自蓟北门行》,里面有“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的句子,用来激励将士——相当于发了篇“北伐动员公众号文章”。

     这次他派的是江夏王刘义恭当总指挥,王玄谟当先锋。

    王玄谟这人,嘴皮子厉害,打仗不行。

    他攻滑台(今河南滑县)时,城里百姓听说宋军来了,推着牛酒劳军,结果王玄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