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巡检司

关灯
    得可能情报有误。

     李逸曾在牛大身上感受过如虎豹一样的气势,但是在这位典史面前,却感觉眼前之人身体里藏着一座冰山,水面上显露出来的仅冰山一角。

     “听说你读过书?” “读过几年。

    ” “这里有一卷卷宗,你试着抄录试试。

    ” 李逸有些奇怪,这位右堂搞什么?不过他也不敢不行动,来到此时,这是见到的少有的几个官之一,而且还是实权官员。

     卷宗内容却是长吉县的一宗盗窃案。

    说是去年中秋夜里,一名叫做张三的闲汉翻墙进入县里一家富户偷盗,盗取银子一百三十五两,按照《陈涵律》,凡偷窃偷而不得被抓的,鞭笞五十;初次盗窃且得手的,在左小臂刺字盗贼,再犯者再刺,三次偷盗者绞。

     因此,张三被县里刺字并锁枷游行,所得财物归还原主。

    卷宗记录的就是这样一件事,虽然故事不长,但是卷宗详细描述了案件发生之后各处细节,包括审讯过程、缉拿过程等。

     李逸看完之后按照六要素原则,写了一段话。

    去岁中秋长吉县发生一起盗窃案,盗贼名为张三,偷盗银两一百三十五两,被捕后刺字游行。

    很简单的一段描述,却让人能一目了然,当然如果想更加细致的了解案情就需要翻阅卷宗。

     这就像是一篇新闻报道,导语的部分简单明了,更加详细的部分就在正文里是一个道理。

     拿过李逸的记录内容,这位徐典史首先是皱眉,然后是诧异,最后是惊喜。

     皱眉是因为李逸这笔字实在是写的不怎么样,但所幸还算工整。

    要是李逸知道,他都要喊冤,他穿越过来又没有继承原主的记忆,要不是前世练过一段时间的毛笔字,都不好解释说此世自己读过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诧异是因为李逸对于这段话的记录方式,只见纸上的内容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排序,看过去一目了然。

    随后的惊喜是因为他意识到这种方式值得推广。

     看着徐典史的样子,李逸在心里撇撇嘴,这就是前世的写作六要素。

    不过不能否认,六要素在记录事件方面真的很便捷,因此六要素也广泛用在新闻方面。

    在前世,19世纪末期美国一个记者在新闻的导语中首次出现新闻五要素,也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新闻五要素已经深入新闻领域。

    1932年,美国人麦格杜戈尔在五要素的基础上加了一个要素,也就是结果,这样,新闻五要素就成为了六要素。

     新闻五要素或者说六要素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读者看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1945年,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社论《从五个说起》中就提出,“五个W是把事实弄清楚的最起码条件”。

     那以前的古人有没有这样记事的呢?或许是有,但是五要素或者六要素算是后世的经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了先进性的。

     “你这种记录方式此前并未见过,却是何人传授?” 徐政以为这种记录方式是李逸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所以有此一问。

     “回右堂,这是学生平日记录的习惯。

    ” 徐政不由得对这个十几岁的年轻人多看了一眼。

     “从今天开始,你就在我帐下听令。

    ” 从进入到巡检司大帐,李逸就猜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