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税变惊澜,谋破危局
关灯
小
中
大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如一场风暴席卷大明官场,凉国公蓝玉以“谋反”之名被锦衣卫告发,朱元璋借此大开杀戒,株连余人。
这起大案虽主要针对朝中武将集团,却也在无形中让各地藩王感受到了来自皇权的强大威慑,宁王朱权身处大宁,自然也不敢有丝毫懈怠。
林公匆匆踏入王府,带来朝廷赋税细则变动的消息,此时正值深秋,庭院中落叶纷飞。
王府内气氛凝重得仿若能拧出水来。
朱权眉头紧锁,身着绣着蟒纹的王爷服饰,正襟危坐,尽显王爷威严,他心里明白,大宁如今已站在了危局的悬崖边缘。
沈书瑶静立一旁,她身为朱权侧妃,身着符合身份的精致华服,举止端庄,虽有着二十一世纪的灵魂赋予的别样沉稳与敏锐,但在这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她深知自己的每一步都必须走得极为小心。
沈书瑶的内心十分纠结,她既有着现代人的果敢与担当,渴望运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大宁度过难关,又时刻提醒自己要遵循这个时代的规则,不能因莽撞行事而给朱权和王府带来灾祸。
她在心底无数次权衡,一方面是大宁百姓的生计和朱权的前途,另一方面是自己的身份和可能面临的风险。
最终,对正义和责任的追求占了上风,她决定在幕后默默推动变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朱权沉声道:“林公,书瑶,赋税突然生变,军屯与商业关乎大宁的生死存亡,当务之急是商议出应对之策。
蓝玉案后,朝廷局势变得更加波谲云诡,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得万分谨慎。
且大宁军事关乎朝廷根基,断不可有差池。
如今学风昌盛,大宁的学宫也应以传授儒家经典、培养科举人才为主,切不可偏离正道。
”他时刻牢记文化教育在当时的重要性与正统性。
沈书瑶微微欠身,姿态恭敬,轻声说道:“王爷,民以食为天,军屯乃是根基所在。
我知晓一些后世的耕种之法,不过都是在传统农耕基础上的改良,比如合理密植、轮作休耕,这些方法与咱们现有的农耕智慧相结合,或许能提高产量。
只是想要推广开来,恐怕并非易事。
我想着,不如先说服几位在当地有声望的乡绅,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再去带动农户,如此一来,或许会更为妥当。
”她心里清楚,在这个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时代,循规蹈矩地借助乡绅的力量,才更符合当下的行事逻辑,同时也避免提及可能与时代不符的现代科技理念。
为了让农户理解并接受合理密植和轮作休耕,沈书瑶特地找来竹制的量具,在刘乡绅家的田地里亲自示范。
她耐心地向农户解释,不同作物之间的间距如何确定,既能保证阳光雨露的充分吸收,又能防止过于稀疏浪费土地资源。
对于轮作休耕,她拿出提前绘制好的图表,上面清晰标注着不同季节适合种植的作物以及休耕的时间节点,还结合大宁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详细说明这样做能让土地恢复肥力,减少病虫害。
然而,农户们深受传统观念影响,有人质疑道:“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你这新法子能行?万一收成不好,全家老小可咋活?”宗法制度下,族长也出面干涉,认为这有违祖宗规矩。
沈书瑶没有退缩,她承诺先在自家田地试点,若失败愿意赔偿损失,同时向族长说明这是为了大宁百姓生计,最终慢慢化解了他们的抵触情绪。
朱权微微点头,对沈书瑶的提议表示认可,随后将目光转向林公,问道:“商业一事,还需林公多多费心。
联合商户的事情,进展得如何了?如今市面上交易,咱们还是要以铜钱和宝钞为主,遵循朝廷的货币规制,不可擅自使用其他不当的交易媒介。
” 林公捋了捋胡须,神色间满是忧虑,说道:“王爷,商户们大多顾虑重重,联合起来困难重重。
商业税翻倍之后,即便联合采购,利润空间依旧微薄。
蓝玉案后,诸多商业渠道因为牵连到蓝玉旧部,遭到了严查,我们必须另寻出路。
老臣一定遵循货币规制,确保商业活动合规。
”林公在联合商户的过程中,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李掌柜担心联合采购会导致自己的生意被大商户吞并,王掌柜则对利润分配方案心存疑虑。
林公耐心地一家一家拜访,详细解释联合的好处和规则,与他们反复商讨利益分配的细节,甚至拿出自己的部分积蓄作为保证金,以显示自己的决心,才逐渐说服了部分商户。
林公不仅忠诚尽责,还极富商业智慧。
他深知商户们最看重利益,于是在联合采购的方案中,引入了分级利润分配机制。
根据商户的出资比例、货物销量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利润层级,让每个商户都能看到自己的收益预期。
同时,他还制定了严格的违约责任条款,对那些企图在联合过程中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
在与商户沟通时,林公总是不卑不亢,既能照顾到大家的利益,又能坚定地维护联合的原则,逐渐赢得了商户们的信任和尊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朱权陷入沉思,片刻后说道:“我听闻朝廷与东南亚贸易往来频繁,大宁虽说地处北疆,但也不能错失这个机会。
书瑶,你人脉较为广泛,可暗中打听相关事宜,只是千万不能让朝廷派驻的官员察觉到丝毫动静。
另外,关于大宁军事,我们虽有戍边之责,但一兵一卒的变动都要谨慎,切不可让朝廷起疑。
” 沈书瑶领命,心中暗自思量,此事艰难万分。
她深知海禁政策的严苛,一旦被朝廷发现私自与海外贸易,后果不堪设想。
她先是通过与沿海商人的书信往来,旁敲侧击地了解东南亚市场的需求和贸易路线。
同时,她利用自己在王府中的身份,以举办女眷聚会为名,邀请沿海商人的家眷,从她们口中套取更多关于沿海贸易
这起大案虽主要针对朝中武将集团,却也在无形中让各地藩王感受到了来自皇权的强大威慑,宁王朱权身处大宁,自然也不敢有丝毫懈怠。
林公匆匆踏入王府,带来朝廷赋税细则变动的消息,此时正值深秋,庭院中落叶纷飞。
王府内气氛凝重得仿若能拧出水来。
朱权眉头紧锁,身着绣着蟒纹的王爷服饰,正襟危坐,尽显王爷威严,他心里明白,大宁如今已站在了危局的悬崖边缘。
沈书瑶静立一旁,她身为朱权侧妃,身着符合身份的精致华服,举止端庄,虽有着二十一世纪的灵魂赋予的别样沉稳与敏锐,但在这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她深知自己的每一步都必须走得极为小心。
沈书瑶的内心十分纠结,她既有着现代人的果敢与担当,渴望运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大宁度过难关,又时刻提醒自己要遵循这个时代的规则,不能因莽撞行事而给朱权和王府带来灾祸。
她在心底无数次权衡,一方面是大宁百姓的生计和朱权的前途,另一方面是自己的身份和可能面临的风险。
最终,对正义和责任的追求占了上风,她决定在幕后默默推动变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朱权沉声道:“林公,书瑶,赋税突然生变,军屯与商业关乎大宁的生死存亡,当务之急是商议出应对之策。
蓝玉案后,朝廷局势变得更加波谲云诡,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得万分谨慎。
且大宁军事关乎朝廷根基,断不可有差池。
如今学风昌盛,大宁的学宫也应以传授儒家经典、培养科举人才为主,切不可偏离正道。
”他时刻牢记文化教育在当时的重要性与正统性。
沈书瑶微微欠身,姿态恭敬,轻声说道:“王爷,民以食为天,军屯乃是根基所在。
我知晓一些后世的耕种之法,不过都是在传统农耕基础上的改良,比如合理密植、轮作休耕,这些方法与咱们现有的农耕智慧相结合,或许能提高产量。
只是想要推广开来,恐怕并非易事。
我想着,不如先说服几位在当地有声望的乡绅,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再去带动农户,如此一来,或许会更为妥当。
”她心里清楚,在这个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时代,循规蹈矩地借助乡绅的力量,才更符合当下的行事逻辑,同时也避免提及可能与时代不符的现代科技理念。
为了让农户理解并接受合理密植和轮作休耕,沈书瑶特地找来竹制的量具,在刘乡绅家的田地里亲自示范。
她耐心地向农户解释,不同作物之间的间距如何确定,既能保证阳光雨露的充分吸收,又能防止过于稀疏浪费土地资源。
对于轮作休耕,她拿出提前绘制好的图表,上面清晰标注着不同季节适合种植的作物以及休耕的时间节点,还结合大宁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详细说明这样做能让土地恢复肥力,减少病虫害。
然而,农户们深受传统观念影响,有人质疑道:“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你这新法子能行?万一收成不好,全家老小可咋活?”宗法制度下,族长也出面干涉,认为这有违祖宗规矩。
沈书瑶没有退缩,她承诺先在自家田地试点,若失败愿意赔偿损失,同时向族长说明这是为了大宁百姓生计,最终慢慢化解了他们的抵触情绪。
朱权微微点头,对沈书瑶的提议表示认可,随后将目光转向林公,问道:“商业一事,还需林公多多费心。
联合商户的事情,进展得如何了?如今市面上交易,咱们还是要以铜钱和宝钞为主,遵循朝廷的货币规制,不可擅自使用其他不当的交易媒介。
” 林公捋了捋胡须,神色间满是忧虑,说道:“王爷,商户们大多顾虑重重,联合起来困难重重。
商业税翻倍之后,即便联合采购,利润空间依旧微薄。
蓝玉案后,诸多商业渠道因为牵连到蓝玉旧部,遭到了严查,我们必须另寻出路。
老臣一定遵循货币规制,确保商业活动合规。
”林公在联合商户的过程中,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李掌柜担心联合采购会导致自己的生意被大商户吞并,王掌柜则对利润分配方案心存疑虑。
林公耐心地一家一家拜访,详细解释联合的好处和规则,与他们反复商讨利益分配的细节,甚至拿出自己的部分积蓄作为保证金,以显示自己的决心,才逐渐说服了部分商户。
林公不仅忠诚尽责,还极富商业智慧。
他深知商户们最看重利益,于是在联合采购的方案中,引入了分级利润分配机制。
根据商户的出资比例、货物销量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利润层级,让每个商户都能看到自己的收益预期。
同时,他还制定了严格的违约责任条款,对那些企图在联合过程中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
在与商户沟通时,林公总是不卑不亢,既能照顾到大家的利益,又能坚定地维护联合的原则,逐渐赢得了商户们的信任和尊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朱权陷入沉思,片刻后说道:“我听闻朝廷与东南亚贸易往来频繁,大宁虽说地处北疆,但也不能错失这个机会。
书瑶,你人脉较为广泛,可暗中打听相关事宜,只是千万不能让朝廷派驻的官员察觉到丝毫动静。
另外,关于大宁军事,我们虽有戍边之责,但一兵一卒的变动都要谨慎,切不可让朝廷起疑。
” 沈书瑶领命,心中暗自思量,此事艰难万分。
她深知海禁政策的严苛,一旦被朝廷发现私自与海外贸易,后果不堪设想。
她先是通过与沿海商人的书信往来,旁敲侧击地了解东南亚市场的需求和贸易路线。
同时,她利用自己在王府中的身份,以举办女眷聚会为名,邀请沿海商人的家眷,从她们口中套取更多关于沿海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