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学龄前孩子与父母
关灯
小
中
大
们开始有了独立的意识,想要尝试自己做一些事情。
例如,孩子可能会想要自己穿衣、洗脸,但又可能因为做不好而感到沮丧,这时他们会在依赖父母帮忙和坚持自己尝试之间产生冲突。
2.父母角色的重新认知:孩子在这个阶段对父母的角色有了新的认知。
他们开始理解父母的一些要求和规则,但同时也会对父母的某些限制产生不满。
他们可能会比较父母对自己和对其他小朋友的不同态度,并且会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调整对父母的依赖程度。
比如,如果孩子觉得妈妈对自己的要求过于严格,可能会在某些时候更倾向于向爸爸寻求帮助。
(四)6-8岁:相对独立期 1.独立性增强:到了6-8岁,孩子的独立性明显增强。
他们在很多方面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如完成作业、整理书包等。
他们开始更多地从同龄人那里寻求支持和认可,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完全依赖父母。
例如,在学校里,他们会与小伙伴们一起讨论问题、解决困难,而不是第一时间找父母帮忙。
2.对父母依赖的转变:虽然独立性增强,但并不意味着孩子完全不需要父母。
他们在情感上仍然依赖父母,只是这种依赖更多地体现在深层次的情感需求上,如遇到重大挫折或者面临心理压力时,他们还是会向父母倾诉,寻求安慰和建议。
同时,他们对父母的依赖也从单纯的生活照顾和情感安慰,开始向价值观引导、人生规划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转变。
二、孩子出生到8岁对爸爸、妈妈的感情变化 (一)0-1岁:原始的亲密感 1.对妈妈的感情:婴儿出生后,与妈妈有着天然的亲密感。
妈妈的子宫是婴儿最初的生存环境,出生后,妈妈的母乳喂养、肌肤相亲等进一步加深了这种亲密感。
婴儿会对妈妈的声音、面孔有着特殊的识别能力,妈妈的存在能够给婴儿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这种感情是基于生理和生存需求的原始情感联系。
2.对爸爸的感情:在0-1岁时,孩子对爸爸的感情也在逐渐建立。
虽然爸爸在这个阶段可能不是主要的照顾者,但爸爸与孩子的互动,如抱着孩子玩耍、逗孩子笑等,也会让孩子对爸爸产生亲近感。
不过,相比之下,孩子对妈妈的感情更为强烈和直接,因为妈妈在生理上与孩子的联系更为紧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1-3岁:感情的深化与分化 1.对妈妈的感情深化:在1-3岁期间,孩子与妈妈的感情进一步深化。
妈妈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无微不至的照顾,如教导孩子说
例如,孩子可能会想要自己穿衣、洗脸,但又可能因为做不好而感到沮丧,这时他们会在依赖父母帮忙和坚持自己尝试之间产生冲突。
2.父母角色的重新认知:孩子在这个阶段对父母的角色有了新的认知。
他们开始理解父母的一些要求和规则,但同时也会对父母的某些限制产生不满。
他们可能会比较父母对自己和对其他小朋友的不同态度,并且会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调整对父母的依赖程度。
比如,如果孩子觉得妈妈对自己的要求过于严格,可能会在某些时候更倾向于向爸爸寻求帮助。
(四)6-8岁:相对独立期 1.独立性增强:到了6-8岁,孩子的独立性明显增强。
他们在很多方面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如完成作业、整理书包等。
他们开始更多地从同龄人那里寻求支持和认可,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完全依赖父母。
例如,在学校里,他们会与小伙伴们一起讨论问题、解决困难,而不是第一时间找父母帮忙。
2.对父母依赖的转变:虽然独立性增强,但并不意味着孩子完全不需要父母。
他们在情感上仍然依赖父母,只是这种依赖更多地体现在深层次的情感需求上,如遇到重大挫折或者面临心理压力时,他们还是会向父母倾诉,寻求安慰和建议。
同时,他们对父母的依赖也从单纯的生活照顾和情感安慰,开始向价值观引导、人生规划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转变。
二、孩子出生到8岁对爸爸、妈妈的感情变化 (一)0-1岁:原始的亲密感 1.对妈妈的感情:婴儿出生后,与妈妈有着天然的亲密感。
妈妈的子宫是婴儿最初的生存环境,出生后,妈妈的母乳喂养、肌肤相亲等进一步加深了这种亲密感。
婴儿会对妈妈的声音、面孔有着特殊的识别能力,妈妈的存在能够给婴儿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这种感情是基于生理和生存需求的原始情感联系。
2.对爸爸的感情:在0-1岁时,孩子对爸爸的感情也在逐渐建立。
虽然爸爸在这个阶段可能不是主要的照顾者,但爸爸与孩子的互动,如抱着孩子玩耍、逗孩子笑等,也会让孩子对爸爸产生亲近感。
不过,相比之下,孩子对妈妈的感情更为强烈和直接,因为妈妈在生理上与孩子的联系更为紧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1-3岁:感情的深化与分化 1.对妈妈的感情深化:在1-3岁期间,孩子与妈妈的感情进一步深化。
妈妈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无微不至的照顾,如教导孩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