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关灯
小
中
大
他很忙,难得有闲便去锦玲那里坐坐,同她一道读剧本,看她做戏,有时甚至陪她对上几句。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日内瓦来的那些信。
“我这样常来,也是耽误了你。
”他请她帮忙,但后果也得说清楚。
有他这样一个人出入,哪怕别人对她有意,大约也是不敢近身了。
锦玲却只是笑答:“你替我挡了那些琐碎事情,我还要谢谢你,就这样挺好。
” 话说得云淡风轻,就好像她调侃自己在电影里饰演妖女:“我这样的人怕是演不成青春玉女了,不过也不错,差不多每部戏里都有坏女人,能演又愿意演的女明星却不多。
这饭碗,可比玉女好找。
” 关于谢力,他也曾问过锦玲。
锦玲只说拍《姻缘泪》的时候,谢力接送过她几次。
两个人一前一后,坐两辆黄包车,话都不曾说过几句。
但唐竞总觉得欠着苏锦玲,知道她只爱演戏,本打算帮她一把,却不想她并不需要。
起初,她演的角色还是甩不脱了那些影子,什么娼门,什么艳史。
后来运道好,明星公司开始拍摄腊盘发声的有声电影。
她嗓子不错,从前在雪芳就是出了名善唱的,如今拍电影也是既能唱歌又能唱戏,于是接连演了两个此类的角色,一个唱青衣的戏子,以及一位女歌星,演得神形俱备,色艺俱佳。
片子里还有一首歌名字叫《春江夜曲》,灌了唱片,到处在放。
虽说还是下九流,但时代毕竟不一样了。
一时间,她愈加红起来,大照片登在杂志封面上,名字排进了“电影四大名旦”里。
成了“名旦”的苏锦玲名气虽然有了,钱却未必。
最初合同里约定的十部戏还未拍完,所以电影公司付给她的报酬还是原本的那一点。
除去这些,便是灌唱片与跑场子献唱的收入。
所幸,锦玲不讲排场,还是住在福开森路的公寓里,仍旧是原本实惠的样子,逢到唐竞过去,便亲自下厨,讲些片场的滑稽事情给他听,临了却只肯收一些细碎的礼物。
饶是这样,欠着他的两千元赎身钱,她仍旧分期归还,只差一点就要还完了。
在里昂,周子兮每隔半年都会收到鲍德温事务所寄来的资产清单,告诉她名下有些什么,做了哪些生意,是赚了还是赔了,一项一项列得清清楚楚。
在那些文书上,她总会看到唐竞的签名,但除去签名,就再没有任何一个字与他这个人有关。
她在大学读书的头两年,占着抵制日货的好处,且又是棉花丰收,原棉价格便宜,华商纱厂的机织棉纱尤其好销,他确是替她挣了许多钱,一笔一笔全都汇到吴先生替她在瑞士开的账户上。
周子兮看着那些不断往上攀升的数字,起初毫无感觉,后来慢慢品出些味道他这是不打算叫她回去了。
又过了一年,东三省事变,消息传到上海,数日之内,拒货运动便发展至最高潮,日本棉纱的交易基本停滞。
不少报纸因此对华商纱市的前途十分乐观,宝益便也照着原先的老规矩,打算跟着其他纱厂一起扩大生产。
但周子兮却收到一封上海发来的电报,是唐竞发来,说他与高经理意见相左,向她讨一个主意。
在那封电报中,原因与结论阐述得很是周详:近日华纱好销,只是因为日本纱厂的棉纱一时无以为代,所以才会感觉供给缺乏,但东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日内瓦来的那些信。
“我这样常来,也是耽误了你。
”他请她帮忙,但后果也得说清楚。
有他这样一个人出入,哪怕别人对她有意,大约也是不敢近身了。
锦玲却只是笑答:“你替我挡了那些琐碎事情,我还要谢谢你,就这样挺好。
” 话说得云淡风轻,就好像她调侃自己在电影里饰演妖女:“我这样的人怕是演不成青春玉女了,不过也不错,差不多每部戏里都有坏女人,能演又愿意演的女明星却不多。
这饭碗,可比玉女好找。
” 关于谢力,他也曾问过锦玲。
锦玲只说拍《姻缘泪》的时候,谢力接送过她几次。
两个人一前一后,坐两辆黄包车,话都不曾说过几句。
但唐竞总觉得欠着苏锦玲,知道她只爱演戏,本打算帮她一把,却不想她并不需要。
起初,她演的角色还是甩不脱了那些影子,什么娼门,什么艳史。
后来运道好,明星公司开始拍摄腊盘发声的有声电影。
她嗓子不错,从前在雪芳就是出了名善唱的,如今拍电影也是既能唱歌又能唱戏,于是接连演了两个此类的角色,一个唱青衣的戏子,以及一位女歌星,演得神形俱备,色艺俱佳。
片子里还有一首歌名字叫《春江夜曲》,灌了唱片,到处在放。
虽说还是下九流,但时代毕竟不一样了。
一时间,她愈加红起来,大照片登在杂志封面上,名字排进了“电影四大名旦”里。
成了“名旦”的苏锦玲名气虽然有了,钱却未必。
最初合同里约定的十部戏还未拍完,所以电影公司付给她的报酬还是原本的那一点。
除去这些,便是灌唱片与跑场子献唱的收入。
所幸,锦玲不讲排场,还是住在福开森路的公寓里,仍旧是原本实惠的样子,逢到唐竞过去,便亲自下厨,讲些片场的滑稽事情给他听,临了却只肯收一些细碎的礼物。
饶是这样,欠着他的两千元赎身钱,她仍旧分期归还,只差一点就要还完了。
在里昂,周子兮每隔半年都会收到鲍德温事务所寄来的资产清单,告诉她名下有些什么,做了哪些生意,是赚了还是赔了,一项一项列得清清楚楚。
在那些文书上,她总会看到唐竞的签名,但除去签名,就再没有任何一个字与他这个人有关。
她在大学读书的头两年,占着抵制日货的好处,且又是棉花丰收,原棉价格便宜,华商纱厂的机织棉纱尤其好销,他确是替她挣了许多钱,一笔一笔全都汇到吴先生替她在瑞士开的账户上。
周子兮看着那些不断往上攀升的数字,起初毫无感觉,后来慢慢品出些味道他这是不打算叫她回去了。
又过了一年,东三省事变,消息传到上海,数日之内,拒货运动便发展至最高潮,日本棉纱的交易基本停滞。
不少报纸因此对华商纱市的前途十分乐观,宝益便也照着原先的老规矩,打算跟着其他纱厂一起扩大生产。
但周子兮却收到一封上海发来的电报,是唐竞发来,说他与高经理意见相左,向她讨一个主意。
在那封电报中,原因与结论阐述得很是周详:近日华纱好销,只是因为日本纱厂的棉纱一时无以为代,所以才会感觉供给缺乏,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