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户部
关灯
小
中
大
腊月里的第一场雪悄然而至,将京城装点得银装素裹。
林乔站在户部衙门的廊下,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思绪飘回了青山县。
这个时节,青山村的乡亲们应该已经收完最后一茬红薯,围着火炉讲述古老的故事了吧? "林大人,尚书大人请您过去。
"一名书吏恭敬地打断了他的思绪。
林乔整了整官服,穿过积雪的庭院。
自农业改革初见成效后,他在户部的地位悄然变化。
那些曾经对他冷眼旁观的同僚,如今见面都是满脸堆笑,就连一向倨傲的右侍郎孙大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年轻人的能力。
赵尚书的公房里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冬日的寒意。
老尚书正在批阅文书,见林乔进来,放下毛笔,罕见地露出了笑容:"林劝农使,坐。
" "谢大人。
"林乔拱手行礼,在客座坐下。
他注意到尚书案头放着一份明黄绫面的奏折——那是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颜色。
"看看这个。
"赵尚书将奏折推过来,"陛下对你很是赏识啊。
" 林乔双手接过,展开细读。
这是皇帝批阅的直隶农业改革总结报告,朱笔御批洋洋洒洒数百字,不仅全面肯定了他的成绩,还提出要"推广全国,着户部拟章程"。
最令他心跳加速的是最后一句:"林乔才堪大用,着吏部议升赏。
" "这...下官愧不敢当。
"林乔合上奏折,双手微微发颤。
虽然早有预感这次改革成功会带来升迁,但皇帝的直白赞赏还是让他受宠若惊。
赵尚书捋须微笑:"不必过谦。
你在直隶的作为,朝野有目共睹。
不过..."老人突然压低声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你可知这半年来,弹劾你的奏章有多少?" 林乔苦笑:"下官没数过,但想必不少。
" "二十七封!"赵尚书伸出两根手指,"从你'擅改祖制'到'收买民心',什么罪名都有。
若非陛下圣明,早被这些唾沫星子淹死了。
" 林乔背脊一凉。
他知道朝中反对声不断,却没想到如此密集。
看来庆王一派从未放弃将他拉下马的企图。
"下官谨记大人教诲。
"林乔深深一揖,"今后必当更加谨慎行事。
" "谨慎?不,你误会了。
"赵尚书突然目光炯炯,"老夫不是要你畏首畏尾。
大丈夫立世,当做则做!只是提醒你,既入此局,当知局中之险。
去吧,明日大朝,当有佳音。
" 回到吏舍,林乔发现小树正和几个同窗在书房热烈讨论着什么。
见他回来,孩子们立刻起身行礼。
除了熟悉的张文远和李明,还多了两个面生的少年。
"爹!"小树兴奋地跑过来,"我们在辩论'义利之辨'呢!张兄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我觉得若无利民生,空谈义理何用?" 林乔惊讶于儿子的见解,笑着摸了摸他的头:"你们继续,我不打扰。
"离开时,他听到那个陌生少年说:"林小弟此言,颇有令尊之风啊!" 晚饭后,小树主动说起那几个新朋友:"穿蓝衫的是陈侍郎的公子,白脸的那个是国子监周祭酒的侄子。
他们都佩服爹的作为呢!" 林乔若有所思。
不知不觉间,小树已经为他搭建了一个小小的关系网。
这些年轻人背后,是朝中一批务实开明的官员。
或许,改革的希望就在这些下一代身上? 次日大朝,林乔早早来到午门外候着。
雪后的紫禁城巍峨壮丽,汉白玉台阶上积雪已被清扫干净,露出精美的浮雕。
五更鼓响,百官依次入宫,文东武西,排列整齐。
"宣——户部浙江清吏司员外郎林乔觐见!" 听到传唤,林乔整肃衣冠,迈步进入金銮殿。
这是他第一次在正式朝会上被单独召见,足见事非寻常。
"臣林乔,叩见陛下。
"他行大礼参拜。
"平身。
"皇帝的声音比半年前更加沉稳有力,"林卿,直隶劝农有功,朕心甚慰。
今户部右侍郎出缺,朕欲破格擢升,卿可敢接此重任?" 殿中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叹声。
从五品员外郎直升三品侍郎,这是本朝罕见的越级提拔!林乔感到无数道目光刺在背上,有羡慕的,有嫉妒的,更有充满敌意的。
他深吸一口气,伏地叩首:"臣才疏学浅,恐负圣恩。
然既蒙陛下信重,敢不竭尽驽钝,以报天恩!" "好!"皇帝满意地点头,"即日起,林乔擢升户部右侍郎,主管全国钱粮度支。
另赐麒麟服一袭,玉带一条,以彰其功。
" 退朝后,同僚们纷纷上前道贺,就连那些曾经暗中使绊子的官员也挤出一副笑脸。
林乔一一还礼,心中却如明镜——这些笑容背后,不知藏着多少刀剑。
"林大人留步。
"一个清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林乔回头,见是都察院
林乔站在户部衙门的廊下,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思绪飘回了青山县。
这个时节,青山村的乡亲们应该已经收完最后一茬红薯,围着火炉讲述古老的故事了吧? "林大人,尚书大人请您过去。
"一名书吏恭敬地打断了他的思绪。
林乔整了整官服,穿过积雪的庭院。
自农业改革初见成效后,他在户部的地位悄然变化。
那些曾经对他冷眼旁观的同僚,如今见面都是满脸堆笑,就连一向倨傲的右侍郎孙大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年轻人的能力。
赵尚书的公房里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冬日的寒意。
老尚书正在批阅文书,见林乔进来,放下毛笔,罕见地露出了笑容:"林劝农使,坐。
" "谢大人。
"林乔拱手行礼,在客座坐下。
他注意到尚书案头放着一份明黄绫面的奏折——那是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颜色。
"看看这个。
"赵尚书将奏折推过来,"陛下对你很是赏识啊。
" 林乔双手接过,展开细读。
这是皇帝批阅的直隶农业改革总结报告,朱笔御批洋洋洒洒数百字,不仅全面肯定了他的成绩,还提出要"推广全国,着户部拟章程"。
最令他心跳加速的是最后一句:"林乔才堪大用,着吏部议升赏。
" "这...下官愧不敢当。
"林乔合上奏折,双手微微发颤。
虽然早有预感这次改革成功会带来升迁,但皇帝的直白赞赏还是让他受宠若惊。
赵尚书捋须微笑:"不必过谦。
你在直隶的作为,朝野有目共睹。
不过..."老人突然压低声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你可知这半年来,弹劾你的奏章有多少?" 林乔苦笑:"下官没数过,但想必不少。
" "二十七封!"赵尚书伸出两根手指,"从你'擅改祖制'到'收买民心',什么罪名都有。
若非陛下圣明,早被这些唾沫星子淹死了。
" 林乔背脊一凉。
他知道朝中反对声不断,却没想到如此密集。
看来庆王一派从未放弃将他拉下马的企图。
"下官谨记大人教诲。
"林乔深深一揖,"今后必当更加谨慎行事。
" "谨慎?不,你误会了。
"赵尚书突然目光炯炯,"老夫不是要你畏首畏尾。
大丈夫立世,当做则做!只是提醒你,既入此局,当知局中之险。
去吧,明日大朝,当有佳音。
" 回到吏舍,林乔发现小树正和几个同窗在书房热烈讨论着什么。
见他回来,孩子们立刻起身行礼。
除了熟悉的张文远和李明,还多了两个面生的少年。
"爹!"小树兴奋地跑过来,"我们在辩论'义利之辨'呢!张兄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我觉得若无利民生,空谈义理何用?" 林乔惊讶于儿子的见解,笑着摸了摸他的头:"你们继续,我不打扰。
"离开时,他听到那个陌生少年说:"林小弟此言,颇有令尊之风啊!" 晚饭后,小树主动说起那几个新朋友:"穿蓝衫的是陈侍郎的公子,白脸的那个是国子监周祭酒的侄子。
他们都佩服爹的作为呢!" 林乔若有所思。
不知不觉间,小树已经为他搭建了一个小小的关系网。
这些年轻人背后,是朝中一批务实开明的官员。
或许,改革的希望就在这些下一代身上? 次日大朝,林乔早早来到午门外候着。
雪后的紫禁城巍峨壮丽,汉白玉台阶上积雪已被清扫干净,露出精美的浮雕。
五更鼓响,百官依次入宫,文东武西,排列整齐。
"宣——户部浙江清吏司员外郎林乔觐见!" 听到传唤,林乔整肃衣冠,迈步进入金銮殿。
这是他第一次在正式朝会上被单独召见,足见事非寻常。
"臣林乔,叩见陛下。
"他行大礼参拜。
"平身。
"皇帝的声音比半年前更加沉稳有力,"林卿,直隶劝农有功,朕心甚慰。
今户部右侍郎出缺,朕欲破格擢升,卿可敢接此重任?" 殿中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叹声。
从五品员外郎直升三品侍郎,这是本朝罕见的越级提拔!林乔感到无数道目光刺在背上,有羡慕的,有嫉妒的,更有充满敌意的。
他深吸一口气,伏地叩首:"臣才疏学浅,恐负圣恩。
然既蒙陛下信重,敢不竭尽驽钝,以报天恩!" "好!"皇帝满意地点头,"即日起,林乔擢升户部右侍郎,主管全国钱粮度支。
另赐麒麟服一袭,玉带一条,以彰其功。
" 退朝后,同僚们纷纷上前道贺,就连那些曾经暗中使绊子的官员也挤出一副笑脸。
林乔一一还礼,心中却如明镜——这些笑容背后,不知藏着多少刀剑。
"林大人留步。
"一个清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林乔回头,见是都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