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阳明病脉症并治全篇1-2

关灯
    表邪尚未解除,仍然适宜用桂枝汤解肌。

     汪琥说:这是太阳病刚刚传至阳明经,其中有风邪。

    脉象迟缓,是太阳中风缓脉的变化,邪气传至阳明,将要入里,所以脉象变为迟缓。

    出汗多,是因为阳明有热,肌表疏松。

    轻微怕冷,是因为在表的风邪没有完全解除。

    所以仍然按照太阳中风的治法来治疗。

    又说:虽然按照太阳病的治法,但既然说是阳明病,依照仲景的方法,还是应该用桂枝加葛根汤才合适。

     阳明病,脉象浮,无汗并且气喘的,通过发汗就可痊愈,适宜用麻黄汤。

     【注释】阳明病,脉象应当浮大,症状应当有汗出。

    如今脉象仅浮,这是表病的脉象;无汗且气喘,这是表实症。

    说明太阳经的邪气,还没有完全传入阳明,仍在表分。

    应当仍然按照太阳伤寒来治疗,发汗就可痊愈,适宜用麻黄汤。

     【集注】张璐说:阳明病的营卫情况难以分辨,分辨的关键全在于脉象和症状。

    风邪的脉象,传到阳明,自汗已经很多,那么缓脉就会消失而出现迟脉;寒邪的脉象,传到阳明,发热已经很厉害,那么紧脉就会消失而仅见浮脉,这些都是邪气在经络的征象。

    如果邪气入腑,那么迟脉必然变为数脉,浮脉必然变为实脉。

    假如脉象不数不实,就不是胃家实证,必定不能承受攻下之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汪琥说:无汗且气喘,脉象仅浮不紧,凭什么判定是阳明病呢?必定是患者出现目痛、鼻干、身热、不能入眠等症状,所以才说是阳明病。

     魏荔彤说:这是太阳阳明的证候,邪气传入阳明还不深,所以让邪气仍然从表而解,不至于入胃后不再传变。

     阳脉微弱且汗出少的,是机体自行调和的表现;汗出多的,就属于太过;阳脉充实有力,因为发汗而汗出过多的,也属于太过。

    太过的情况,是阳热在里阻绝,津液耗损,大便因此干结。

     【注释】这一条承接上一条,相互补充详细说明脉象,以得出相应的病症。

    阳脉微,是说脉象浮而无力且微弱;阳脉实,是说脉象浮而有力且强盛。

    凡是中风、伤寒的脉象,阳脉微弱则热也轻微,轻微的热熏蒸肌表而作汗;如果汗出少,是机体自行调和,疾病将要解除;汗出多,就属于太过,疾病不能解除。

    阳脉充实有力则热盛,因为热盛而发汗,汗出过多的,也属于太过;汗出太过,就会导致阳热在里阻绝,津液耗损,大便因此干结而形成体内结实的病症。

    这种情况势必要用攻下之法。

    所以想要发汗的,不能不及早考虑到这种情况。

     【集注】喻昌说:阳微,是中风的脉象,即阳脉微弱且缓;阳实,是伤寒的脉象,即阳脉紧实。

    阳绝,就是亡失津液的另一种说法。

    仲景每每把亡失津液的情况,都称为无阳。

    研读本文“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意思非常明确。

    伤寒发太阳膀胱经的汗,就应当顾虑阳气,因为膀胱主司气化;发阳明胃经的汗,就应当顾虑阴津,因为胃中藏有津液。

    所以阳明病多有热越的证候,说的是胃中津液,随着热邪全部向外发散,汗出不止。

    既然这样,那么阳明病,无论是中风还是伤寒,脉象微弱或脉象充实有力,汗出少则邪气将要自行解除,汗出多则阴津容易枯竭。

     阳明病通常多汗,反而无汗,患者感觉身上好像有虫子在皮下爬行一样,这是因为正气长期虚弱的缘故。

     【注释】阳明病按常理应当多汗,现在反而无汗,身体有像虫子在皮肤中爬行的感觉,这是因为患者胃气长期虚弱,邪气郁滞在太阳经表,阳明经的肌腠无法宣发而作出汗反应。

    适宜用小剂量的葛根汤微微发汗,调和肌表,疾病自然能够痊愈。

     【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