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阳明病脉症并治全篇1-7

关灯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泽泻、滑石(打碎。

    各一两) 以上五味药,加水四升,先煮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四味药,煮取二升,去掉药渣,加入阿胶烊化溶解,每次温服七合,一日服三次。

     【方解】赵羽皇说:仲景创制猪苓汤,用来治疗阳明、少阴二经的水热之症。

    然而其主旨全在于益阴,并非单纯利水。

    因为伤寒表虚时,最忌讳阳气耗散,而里虚时又担心阴液耗损。

    这里所说的阴液耗损,指的是肾中的阴液与胃中的津液。

    所以阴虚的人,不但大便不可轻易攻下,小便也忌讳通利过度,倘若阴虚之人过度渗利小便,那么津液反而会耗竭。

    方中阿胶质地黏稠,能养阴润燥;滑石性质滑利,能清热利水;再佐以猪苓、茯苓渗湿泻下,既能疏泄浊热而不使其壅滞瘀积,又能滋养真阴而不会过于枯燥,是利水而不伤阴的良方。

    所以利水的方法,在太阳经用五苓散,是因为太阳经主管寒水,所以加桂枝来温通,这是通过暖肾来促进水液运行;在阳明、少阴经用猪苓汤,是因为这两经都关系到津液,特意用阿胶、滑石来润燥,这是滋养无形的阴液来运行有形的水液。

    虽然都是利水之法,但用药的寒热温凉截然不同,只有明达之人才能知晓。

     脉象浮而大,心下反而坚硬,有热象。

    如果病属里(脏),可以攻下,不可发汗;如果病属表(腑),不可使小便频数。

    因为小便频数会导致大便干结,汗出多则热邪容易痊愈,汗出少则大便困难,若脉象迟缓,暂时还不可攻下。

     【注释】“属脏”,指的是病在里;“属腑”,指的是病在表。

    “溲”,指的是小便。

    脉象浮而大,这是太阳经与阳明经的脉象。

    浮脉主表,大脉主里,现在太阳经浮脉所主的表证未解,而心下反而坚硬,表明阳明经的里证也较为急迫,此时应权衡是发汗还是攻下。

    假如里有热邪结实之象,攻下是毫无疑问的,不必先发汗解表。

    如果没有热邪结实之象,而仅有浮脉所主的表证,不但不能攻下,即便小便不利,也不能利小便,仍应当解表。

    这是因为担心小便频数、汗出过多,会耗亡津液,导致大便干结,从而使热邪更加结实。

    如果汗出少且脉象迟缓,即便有大便干结,里实也尚未形成,同样不可攻下。

     【集注】王肯堂说:《伤寒论》提到脉象浮大,反而发汗、攻下是错误的治法。

    这里因为心下坚硬且有热象,可知邪气已传入里,所以要舍弃脉象而依据症状来论治。

    对于大便干结的情况,可以攻下;对于小便,却不可以通利,这是为什么呢?回答是:攻下大便可使内热消除,通利小便则会损伤津液。

     林澜说:心下坚硬与腹部坚硬胀满不同。

    腹部坚硬,表明邪气已经结聚成实,而这里仅是心下坚硬,自然与那种非攻下不可的情况不同。

    将“腑”与“脏”对举来说,是为了表明一种是邪气入里,一种仍是邪气在表的意思。

     阳明病,脉象迟缓,进食难以吃饱,吃饱后就会稍微感到心烦、头目眩晕,必然小便困难,这是将要发生谷疸的表现。

    即便使用攻下之法,腹部胀满依然照旧,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脉象迟缓的缘故。

     【注释】患阳明病,不大便,进食后仍像饥饿一样,但进食后就腹部胀满,脉象数的,属于胃热,是可以攻下的证候。

    如今脉象迟缓,迟脉主中焦有寒,中焦有寒就不能运化谷物,所以虽然饥饿想要进食,却难以吃饱,吃饱后就会烦闷,这是脾胃健运功能失常。

    清阳之气受阻不能上升,所以头目眩晕;浊阴之气受阻不能下降,所以小便困难。

    食物郁积、湿邪瘀滞,这是将要发生谷疸的征兆,与阳明热湿导致的腹部胀满、发黄不同。

    即便攻下,腹部胀满暂时减轻,但不久又恢复原样,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脉象迟缓,中焦有寒。

     【集注】方有执说:迟脉表示寒邪不能运化谷物,所以进食难以吃饱。

    湿邪郁积而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