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阳明病脉症并治全篇1-7

关灯
    蒸,气机上逆而不能下行,所以稍微感到心烦、头目眩晕、小便困难。

    疸,就是黄疸病。

    谷疸,是水谷之湿邪蒸发而导致身体发黄。

     张璐说:攻下后腹部胀满依然如故,这是因为腹部胀满已经是邪气内陷,脉象迟缓表明胃气不实,只是攻下糟粕,疾病既不能解除,反而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阳明症本来应当攻下,阳明病发展到腹痛,尤其应当紧急攻下。

    唯独这一证候,攻下后腹部胀满必然照旧,因为脉象迟缓则胃气空虚,津液不充足,这种胀满只不过是虚热内盛,与热邪结聚应当攻下的情况不同。

    由此可见,脉象迟缓、胃气虚弱,不但攻下没有益处,即便发汗、利小便的方法也不可用,只应当用调和之法,比如用甘草干姜汤,先温补中焦,然后少量给予调胃承气汤来微微调和胃气就可以了。

     程应旄说:热邪蓄积形成黄疸的腹部胀满,攻下可以消除。

    而这种情况是水谷之气不能宣泄,是胃气虚寒导致的,攻下会使胃虚的情况更加严重。

    所以腹部胀满依然如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阳明病,如果是中焦有寒,就不能进食,小便不利,手足不断出汗,这是将要形成固瘕的表现,大便必然起初干结,后面稀溏。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胃中寒冷,水谷不能分别清浊。

     【注释】阳明病若为内热,就会不大便,能进食,小便通畅,手足不断出汗,这是可以攻下的证候。

    现在中焦有寒不能进食,小便不利,即便手足不断出汗,也不可攻下,这是因为中焦有寒将要形成固瘕。

    怎么知道呢?因为大便必然起初干结,后面稀溏。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胃中虚寒,水谷不能分清泌浊,所以小便不利,大便必然稀溏。

     【按语】“不能进食”与上一条“进食难以吃饱”,同样是不能腐熟水谷。

    “小便不利”与上一条“小便困难”,同样是不能将水液下输至膀胱。

    唯有“手足不断出汗”与上一条“吃饱后稍微感到心烦、头目眩晕”不同,上一条是将要发生谷疸,这一条是将要形成固瘕,都是胃中寒冷所致。

    上一条因为稍微感到心烦、头目眩晕,阳气郁于中上焦,所以不发生泄泻而发生黄疸;这一条因为手足出汗,阳气趋于四肢,所以不发生黄疸而发生泄泻。

    另外,上一条中焦有寒进食难以吃饱,无汗,小便困难,将要发生谷疸,是因为还能少量进食、稍微感到心烦,说明还有阳气。

    这一条中焦有寒不能进食,手足冷汗,小便不利,将要形成固瘕,这是寒湿不能运化,属于纯阴之证。

    固瘕,就是大瘕泻,俗称为溏泻。

    “固”,是指时间长久不止。

     【按语】人的汗如同天地间的雨,阴阳调和而后有雨,阳气亢盛则热而雨少,阴气过盛则寒而雨多,人的汗也是如此。

    四肢手足属土,土主脾胃,如果脉象大,汗出如热气蒸腾般发热,就是阳盛可攻下的证候;如果脉象迟缓,汗出如细雨般寒冷,就是阴盛可温阳的证候。

     【集注】程应旄说:水谷不能分清泌浊,大多属于湿热偏渗。

    这里特别指出胃中寒冷,是想让人知道疾病根源在于寒,应当从寒证论治,关键不在于小便。

     太阳病,寸部脉象和缓,关部脉象浮,尺部脉象弱,患者发热、出汗,又怕冷,不呕吐,但心下痞满,这是医生误用攻下之法导致的;如果没有经过攻下,患者不恶寒而口渴,这表明病已转属阳明。

    小便频数的,大便必然干结,即便十几天不大便,也没有痛苦。

    口渴想要饮水,应当少量给予,并且按照恰当的方法救治。

    如果口渴,小便不利,适宜用五苓散。

     【按语】“但以法救之”这五个字,应当是“若小便不利”,这样才与上文“小便数”以及下文“渴者”的意思相符合。

    此处写这样不针对病情紧急救治的文字,实在没有意义,必定有遗漏错误。

    王三阳也说:此处五苓散难以应用,不然经文“渴者”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