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补名医方论3-9

关灯
    四逆汤 治疗脉象沉、手足厥冷等病症。

     药物组成:甘草(二两,炙制)、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掉外皮,切成八片) 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身体强壮的人可以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注释】方剂名为四逆汤,主要治疗少阴病内外皆寒,导致四肢厥冷的病症。

    以炙甘草的甘温为君药,温养人体阳气。

    以干姜、附子的辛温为臣药,辅助阳气战胜寒邪。

    甘草与干姜、附子配伍,能够鼓动肾阳,温暖中焦寒邪,具有温煦肾水以暖脾土的功效。

    干姜、附子与甘草配伍,能够通行关节,使药力到达四肢,具有驱逐阴寒、恢复阳气的作用。

    肾阳鼓动起来,寒邪阴邪消散,那么阳气就能向外通达,脉象上升,手足也就温暖了。

     通脉四逆汤 治疗少阴病出现腹泻,排出未消化的谷物,体内有寒而体表发热,手足厥冷,脉象微弱几乎要消失,身体反而不恶寒,患者面色发红,有的伴有腹痛,有的出现干呕,有的咽痛,有的腹泻停止但脉象不显现的情况。

    厥阴病出现腹泻,排出未消化的谷物,体内有寒而体表发热,出汗且手足厥冷的,也用以下方剂治疗。

     药物组成:干姜(三两,强壮之人可用四两)、甘草(二两,炙制)、附子(大的一枚,生用,去皮) 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服药后脉象随即出现的人可痊愈。

    面色发红的,加葱白九茎。

    腹中疼痛的,去掉葱白,加芍药二两。

    呕吐的,加生姜二两。

    咽痛的,去掉芍药,加桔梗一两。

    腹泻停止但脉象不出现的,加人参二两。

     【注释】在《伤寒论》中,扶持阳气、抑制阴邪的方剂,对于体内有寒、阳气微弱不能向外通达的,主要用四逆汤。

    体内和体表都寒,阳气虚弱严重的,主要用附子汤。

    阴寒之邪在下部旺盛,将阳气格拒于上部的,主要用白通汤。

    阴寒之邪在体内旺盛,将阳气格拒于体外的,主要用通脉四逆汤。

    由此可知,四逆汤是推动运行阳气的,附子汤是温补阳气的,白通汤是宣通上下阳气的,通脉四逆汤是使内外阳气通达的。

    现在脉象微弱几乎要消失,体内有寒而体表发热,这是肾中阴寒旺盛,将阳气格拒于体外,所以用通脉四逆汤主治。

    加倍使用干姜,加入甘草,辅佐附子,改名为通脉四逆汤,是因为它能极大地壮大元阳,主持体内体外,共同使外越的虚热返回体内。

    此时人体生气即将离散,死亡只在顷刻之间,如果以药性柔和缓慢的甘草作为君药,怎么能快速召回外越的阳气呢?所以改用干姜。

    然而一定要使甘草与干姜用量相等,是因为担心阳气离散之后,干姜、附子的猛烈药性不能安养元气,这就是所谓有节制的用药方法。

    如果面色发红,加葱白,以通被格拒在上部的阳气。

    腹痛的,加芍药,以调和在里的阴邪。

    呕吐的,加生姜,以止呕吐。

    咽痛的,加桔梗,以通利咽喉。

    腹泻停止但脉象不出现、气息微弱的,都加倍用人参,以化生元气、恢复脉象。

     白通汤 治疗少阴病,出现腹泻且脉象微弱的情况,可给予白通汤。

    若服用后腹泻仍不停止,手足厥冷且摸不到脉象,伴有干呕、心烦的,就用白通加猪胆汁汤主治。

    服用汤药后,脉象突然出现的会死亡;脉象由微弱逐渐恢复的有生机。

     药物组成: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掉外皮,切成八片)。

     以上三味药,加入三升水,煮取一升,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白通加猪胆汁汤 药物组成: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掉外皮,切成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