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关灯
小
中
大
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都已经过去了,何必再计较?”他笑道,笑得如此云淡风轻,仿佛五天前重伤成那样的人根本不是他,“我来是和你们商议明教的撤退的。
” “撤退?”殷天正问,“不是都已经撤出大都了吗?” 杨逍摇了摇头,叫几人一同坐下道:“是明军,明军一开始是由我们明教的兄弟组织的,后来才有各地百姓和小股义军的加入。
眼下大局将定,我们也该撤离了。
明教势力如此之大,无论新皇帝是谁,对他而言明教都是个巨大的威胁。
倘若我们不退,新帝上位之时便是我明教兄弟赴死之时。
” 范遥道:“何时退?如何退?” 杨逍笑道:“等朱老四把蒙古人赶回蒙古,到时候我们就必须要退了。
大都之外,安排两条可供撤退的隐蔽路线,沿途安排人盯着。
一条实一条虚,万不可让朱老四知道。
另外,各处军营也要安排两条撤退路线,一旦赶走蒙古人,即刻撤离。
不必返回光明顶,愿意留下的便去昆仑山寻个隐蔽之处,不愿意留下的发了银子让他们各自散去。
” “不回光明顶?”韦一笑问,“可是我明教圣火尚在光明顶,圣火不能灭。
” 杨逍道:“放心,圣火不会灭。
不让他们回光明顶是怕到时候新君在光明顶伏兵。
明教没有散、也不会散,只是化整为零归隐于山林,惟有如此才能保住明教。
” 殷天正颔首道:“也罢,这也是我明教最好的退路了。
教主可答应了左使的安排?” 杨逍道:“我已和教主去信,教主已经答应了。
” 1345年,明军兵临大都。
1356年,朱老四称“吴国公”,攻克大都。
1360年,明教教主张无忌退位,光明左使杨逍继任教主位。
1364年,朱老四称“吴王”。
1367年,朱老四将鞑子赶回蒙古,同时杨逍传令明教兄弟按计划迅速撤离。
1368年,朱老四改名“朱元璋”,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明”。
“璋”之一字为尖利的玉器,而“朱元璋”则是:诛元的利器,他将自己比作诛元利器。
同年的皇宫中,夜幕降临,一道黑影跃过层层守卫,悄无声息地落在朱元璋仍旧亮着烛火的殿外。
殿外之人全部被他点了穴道,除了眼睁睁看着黑影一步步靠近殿门,他们动不得、说不得。
红漆厚涂的宫门被缓缓推开,“吱吱呀呀”的声音之后,强劲的冷风扑面而来,将殿内亮起的蜡烛尽数吹灭,只留下了在朱元璋批阅奏折的御案上,那惟一的一支烛台。
烛光摇曳,黑暗里只看得清朱元璋那张布满褶皱和胡须的脸庞。
他也不惊,搁下笔、合上奏折,执起那支烛台缓缓站起身。
“吱呀”一声,黑影大手一挥,大开的殿门已经牢牢合上。
朱元璋站定在黑影前,摇曳的烛光下,那张熟悉的面孔上已经布满了苍老的皱纹。
即便如此,夹杂着根根白发的墨发之下,他依旧是那样的风华绝代。
“杨教主。
”他只颔了颔首。
他已经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和明教之间早已经没有什么联系了,唤一声“杨教主”已经格外尊敬。
他兀自走到一边,用手中惟一的烛火将大殿重新点亮。
大殿亮得白昼,白昼里的杨逍一身黑袍,下巴上的胡须同他的头发一般,少说也白了一半。
他挺立在大殿中央、挺立在朱元璋面前,双手一如往常的背在身后。
撇去那掺杂了银发的墨发不看、撇去那沧桑的面容不看,他依旧是当初那个与范遥并称“逍遥二仙”的光明左使杨逍。
” “撤退?”殷天正问,“不是都已经撤出大都了吗?” 杨逍摇了摇头,叫几人一同坐下道:“是明军,明军一开始是由我们明教的兄弟组织的,后来才有各地百姓和小股义军的加入。
眼下大局将定,我们也该撤离了。
明教势力如此之大,无论新皇帝是谁,对他而言明教都是个巨大的威胁。
倘若我们不退,新帝上位之时便是我明教兄弟赴死之时。
” 范遥道:“何时退?如何退?” 杨逍笑道:“等朱老四把蒙古人赶回蒙古,到时候我们就必须要退了。
大都之外,安排两条可供撤退的隐蔽路线,沿途安排人盯着。
一条实一条虚,万不可让朱老四知道。
另外,各处军营也要安排两条撤退路线,一旦赶走蒙古人,即刻撤离。
不必返回光明顶,愿意留下的便去昆仑山寻个隐蔽之处,不愿意留下的发了银子让他们各自散去。
” “不回光明顶?”韦一笑问,“可是我明教圣火尚在光明顶,圣火不能灭。
” 杨逍道:“放心,圣火不会灭。
不让他们回光明顶是怕到时候新君在光明顶伏兵。
明教没有散、也不会散,只是化整为零归隐于山林,惟有如此才能保住明教。
” 殷天正颔首道:“也罢,这也是我明教最好的退路了。
教主可答应了左使的安排?” 杨逍道:“我已和教主去信,教主已经答应了。
” 1345年,明军兵临大都。
1356年,朱老四称“吴国公”,攻克大都。
1360年,明教教主张无忌退位,光明左使杨逍继任教主位。
1364年,朱老四称“吴王”。
1367年,朱老四将鞑子赶回蒙古,同时杨逍传令明教兄弟按计划迅速撤离。
1368年,朱老四改名“朱元璋”,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明”。
“璋”之一字为尖利的玉器,而“朱元璋”则是:诛元的利器,他将自己比作诛元利器。
同年的皇宫中,夜幕降临,一道黑影跃过层层守卫,悄无声息地落在朱元璋仍旧亮着烛火的殿外。
殿外之人全部被他点了穴道,除了眼睁睁看着黑影一步步靠近殿门,他们动不得、说不得。
红漆厚涂的宫门被缓缓推开,“吱吱呀呀”的声音之后,强劲的冷风扑面而来,将殿内亮起的蜡烛尽数吹灭,只留下了在朱元璋批阅奏折的御案上,那惟一的一支烛台。
烛光摇曳,黑暗里只看得清朱元璋那张布满褶皱和胡须的脸庞。
他也不惊,搁下笔、合上奏折,执起那支烛台缓缓站起身。
“吱呀”一声,黑影大手一挥,大开的殿门已经牢牢合上。
朱元璋站定在黑影前,摇曳的烛光下,那张熟悉的面孔上已经布满了苍老的皱纹。
即便如此,夹杂着根根白发的墨发之下,他依旧是那样的风华绝代。
“杨教主。
”他只颔了颔首。
他已经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和明教之间早已经没有什么联系了,唤一声“杨教主”已经格外尊敬。
他兀自走到一边,用手中惟一的烛火将大殿重新点亮。
大殿亮得白昼,白昼里的杨逍一身黑袍,下巴上的胡须同他的头发一般,少说也白了一半。
他挺立在大殿中央、挺立在朱元璋面前,双手一如往常的背在身后。
撇去那掺杂了银发的墨发不看、撇去那沧桑的面容不看,他依旧是当初那个与范遥并称“逍遥二仙”的光明左使杨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