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刘渊称汉

关灯
    廷写奏折:“陛下,不好了!匈奴人打着‘汉’的旗号反了,领头的还说自己是刘邦外甥!”晋怀帝看完奏折,把茶杯都摔了:“胡说!刘邦哪来的匈奴外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刘渊的军事策略很有意思:他让匈奴骑兵当“突击队员”,汉族步兵搞“后勤保障”,还专门成立了“宣传队”,到处贴标语:“汉国来了,西晋滚蛋!恢复汉家天下,老百姓有饭吃!”《晋书》记载,当时很多流民听说“汉国”来了,纷纷加入:“归之者数万”。

     最经典的是攻打河东(今山西运城)时,刘渊的军队纪律严明,不抢百姓,还开仓放粮。

    老百姓编了个歌谣:“汉兵来,谷满仓,西晋兵来,哭爹又喊娘。

    ”这对比太扎心了——西晋朝廷把百姓当韭菜割,刘渊却把百姓当“用户”经营,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六、“神话”背后的政治算计:当匈奴遇上汉文化 刘渊的“汉国”本质上是个政治实验——一个匈奴贵族试图用汉文化包装自己,从而在中原立足。

    就像明月大大说:“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要么被汉化,要么被赶走,想硬刚中原文化,基本没好下场。

    ” 刘渊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一边强调自己的匈奴血统,一边把自己打扮成“汉朝继承者”。

    这种“双身份”操作,在当时起到了奇效:汉族士人觉得他“懂规矩”,匈奴部落觉得他“没忘本”。

    但也埋下了隐患——后来他儿子刘聪继位,就不再装了,直接杀进洛阳,搞起了“胡汉分治”。

     七、乱世序幕:从“刘渊称汉”到“永嘉之祸” 公元310年,刘渊病死,死前看着地图叹了口气:“可惜啊,没能打下洛阳。

    ”但他打下的基础,足够他的子孙折腾了。

    四年后,他的侄子刘曜(yào)攻破洛阳,俘虏晋怀帝,史称“永嘉之祸”,西晋王朝名存实亡。

     刘渊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西晋王朝的腐朽。

    当一个匈奴贵族都知道用“汉文化”来争取民心时,晋朝的皇帝们还在忙着内斗。

    当时有个文人写了首诗:“中原板荡,胡马思汉,非汉德厚,实晋失道。

    ”(板荡:动荡)意思是说,不是汉朝文化有多好,实在是西晋太烂了。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